当前位置: 小血管炎 > 血管炎形成 > 欧阳卫权原创ldquo活用经方rd
当前位置: 小血管炎 > 血管炎形成 > 欧阳卫权原创ldquo活用经方rd
刘观涛按:
如果有人问我:对于胡希恕先生“六经—八纲—方证”的学术思想,在中青年专家中,谁探研得最深刻?我认为,当属广东的欧阳卫权、河南的毛进军主任医师。有趣的是,他俩并非直接跟师冯世纶(胡希恕亲传弟子)学习经方,而是分别独立肢解以胡希恕的著作为师。欧阳卫权师从“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及中医大家李可老中医。虽然他从事的是皮肤科工作,但是,用六经通治百病,是欧阳卫权的特色。每年去广州开会的时候,我都会和欧阳卫权畅谈经方,珠江之畔,经方佐酒,实在是人生一大快事也。
下面,请大家一睹经方专家的风采。他的专著《伤寒论六经辨证与方证新探》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最畅销的经方著作之一,洛阳纸贵,一书难得,短时间内已经再印数次。
欧阳卫权原创:“活用经方”的心路历程
欧阳卫权(医院)
欧阳卫权,男,44岁,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20年。师承“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及临床大家李可老中医。临床致力于《伤寒论》经方及六经辨证在皮肤病中的运用研究,擅长运用经方及六经辨证方法治疗各类皮肤病,以及内科发热、咳喘、胃病、痹证、妇儿科等疑难杂病。
各位专家,各位同道,大家晚上好!
我今天不讲“专病专治”,而是把经方辨证的思路提出来,供各位同道参考,一起进行交流。我搞皮肤病这么多年,我经过了曲折的道路。开始的经历跟大家一样,都是从科班、学院的教育模式走出来的,基本上是脏腑辨证这些东西,对六经一直弄不明白。开始是背诵很多经验方,还有教材里边的分型论治。一说带状疱疹,脑子里马上出现湿热型、脾虚湿蕴型、气滞血瘀型。到了临床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随着后来对《伤寒论》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我就尝试把《伤寒论》的经方用在皮肤病的治疗中。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效果非常好。多年的应用,我得出一些体会,通过八句诗来概括一下——
欲取经方治皮病,《伤寒》仲景未言明。
若能窥得长沙趣,取道六经功效宏。
先辨六经定主向,阴阳表里虚实清。
次寻方证最难时,沥血呕心功乃成。
尚有病机繁且变,病合病并常相行。
局皮整体勿相忘,整体得调疹得平。
无证奈何难辨识,须责四诊未曾精。
通神最是圆机法,独运匠心效可惊。
用这种形式,把我的思路概括了一下,下面从这八个方面与大家一一交流。
欲取经方治皮病,《伤寒》仲景未言明。
什么意思呢?我们翻遍了《伤寒论》,还有《金匮要略》的条文,直接提到治皮肤病的寥寥可数。我罗列了一下,特别明确治疗皮肤病的,大概有六、七条。这就是说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书里面,专门治疗皮肤疾病的方法,仲景没有明白地说出来。那么我们如何用经方来治皮肤病呢?这就需要我们开拓思路,需要对经方、对六经辨证,有深刻的了解。
若能窥得长沙趣,取道六经功效宏。
“长沙”指张仲景,传说张仲景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我们尊称他为张长沙。怎么去认识经方里的旨趣,还是要从他的六经辨证里面去寻找。六经是什么?六经实质,自古以来莫衷一是、众说纷纭。《内经》里面已经有六经,《内经·热论篇》里边就讲过六经的问题,我们发现《伤寒论》的六经跟内经的六经有共同点也有差别,比如《内经》说“伤寒一日,巨阳受之”,和张仲景所说的“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就差不多。六经实质主要有“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化学说”,代表人物大家都很清楚,宋代的朱肱、清代的钱潢、清代的张志聪。还有方有执的“六部说”,柯韵伯的“地面说”,近代祝味菊的“阶段说”,陆渊雷的“症候群说”,现代的“病理层次说”、“系统论”等等都是从不同角度来认识。这些东西哪个更接近或者比较接近张仲景的原意呢?说句实在话,真正张仲景当时的原意本意是什么,现在还没有谁能够揣摩得到。揣摩不到怎么办?我们是放弃六经不管他了,还是继续争论下去?还是着眼于临床,以临床实用为主导呢?我认为应该是后者,就是我们一切都以临床为检验标准,哪个最切合临床,最切合实用,我们就接受哪个。我比较推崇、或者说我比较喜欢的是现代医家胡希恕老中医的学说。但是参考文献,发现它有来源,在日本有这样类似的认识。例如日本医家喜多村的《伤寒疏义》里面就有。这本书对六经的认识别开生面,他认为“本经无六经字面,所谓三阴三阳,不过假以表里寒热虚实之义,固非脏腑经络相配之谓也”,“邪在表而热实者,太阳也。邪在半表里而热实者,少阳也。邪入胃而热实者,阳明也”,他认为三阳是这么个意义。那么“邪在表而虚寒者”,他认为是“少阴”。而“邪在半表半里而虚寒者”,是“厥阴”。“邪入里而虚寒者”,是“太阴”。并且认为,“惟表热甚,则里亦热”,我们说表热里就不热了,他认为也是热,只是热还没有入胃,他这么说,“故里虽乃热,而病未入胃”。还没有入胃,所以不能算阳明,还是属太阳。里寒也是一样,里热也是一样。我们说到表寒,表寒也是一样,“表寒甚则里亦寒”,但是里虽寒,但是没有入胃,还是少阴,我们不能说入太阴;半表半里不管是寒还是热,表还是里,都没入胃,所以在少阳和厥阴,入胃了,就两个,阳明,太阴,非常简洁。他判断阳明和太阴,以有没有入胃为标准。胡老大家都知道,是研究《伤寒论》的一代大师。可以说我真正把《伤寒论》看懂了,是在看了胡老的书以后。他是怎么认为的呢?他认为“六经来自八纲,六经辨证是八纲辨证的具体实施”。那么他是怎么认识六经的呢?他认为很简单,由于张仲景在八纲辨证里边,在表、里中间创造性地加入了半表半里,所以每部位都有阴证和阳证的划分,三个部位每部位的阴、阳两证,二三得六,就是六经,非常简洁、完美、平衡,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的平衡观点,结构非常完美!对称!所以学说提出来以后,指导临床,我认为简洁、规范、方便。从这个学说入《伤寒论》门,我觉得非常快捷,容易理解。所以在这里我讲胡老对于六经辨证的认识,以及后面的方证认识,我们再看一看,如果这么一划分的话,就很简单了,《伤寒论》六经的实质就很简单了。当然我不能说胡老的认识就最接近张仲景的原意。为此我还跟冯世纶教授探讨甚至争论过,张仲景他当时有这么完美的思想吗?三个部位每个部位的阴证阳证这么完美的思想吗?好像太理想化了吧?其次,“少阴篇”里面那么多关于少阴病少阴证的条文,如果按胡老的认识的话,全都归在太阴里面去了,为什么?少阴代表的是表阴证,少阴篇里面很多的条文除了麻附辛汤、麻附草汤以外,都不是讲的表阴证,那它是不是都归在太阴里边?而太阴有那么多死证吗?我们都知道少阴死证讲了几条?七条五条死证,一条不治,一条难治,都归在太阴里面吗?而太阴证从提纲来说,好像没那么多死证。当然这些东西导致我对胡老六经实质的认识,还想进一步的钻研,只不过说我现在还不能给大家答案,因为我自己也还一头雾水。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传统认为,六经跟脏腑、跟经络都有关系,包括刘渡舟、李克绍等等这些现代的伤寒大家,都是持这种观点,甚至还包括六气。刘渡舟就曾经说过,六经包括脏腑、经络,而且跟六气有关系。这就是传统认识,他们拿来解释临床问题,相对比较完美,能够解释。但是对于初入伤寒门的人来说,就非常的抽象,非常的难懂,所以我认为如果从简洁的角度出发,从胡老的途径去认识会更容易一些,进去以后里面有很多宝藏,很多的好东西,我们再慢慢欣赏,再慢慢钻研,慢慢融会贯通。所以我现在认识只是这一步,先入了伤寒门再说。
先辨六经定主向,阴阳表里虚实清。
次寻方证最难时,沥血呕心功乃成。
我们先来辨六经,表阳证就是太阳,表阴证就是少阴,里阳就是阳明,里阴证就是太阴证,半表半里的阳证和阴证就是少阳和厥阴。六经认清楚了,那么大的方向就明确了。因为我们刚刚说了,六经跟八纲关系很大,我们辨来辨去就是辨阴阳、寒热、表里、虚实,辨清楚以后八纲就清楚了。如何辨清六经,那么六经的条文,提纲性的条文大家很熟,我就不念下去了。
辨清了六经并不等于说就能够开出恰当的处方出来。我打个简单的比方,荨麻疹起风团瘙痒的病人,他如果起风团同时伴有恶寒,甚至有发热、脉浮,那么我们辨证是在哪一条经呀?大家认为是在太阳经,为什么?体征告诉我们了,“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恶寒是太阳经辨证的眼目,或者辨证的主证。但是我们是主麻黄汤还是主桂枝汤呢?并不清楚,我们还得辨太阳伤寒、太阳中风是不是?那么伤寒、中风我们可以通过条文知道,是有汗是无汗,所以我们进一步还得辨什么是麻黄证,什么是桂枝证。这就涉及到方证,所以我这里说了“次寻方证最难对,沥血呕心功乃成”。我为什么用了“沥血呕心”?应该是“呕心沥血”,但是为了诗句的平仄我就把它倒写过来了。呕心沥血,真的是呕心沥血!可以说很多医家一辈子钻研《伤寒论》,最终着眼点就在方证上面。我们来看张仲景他在条文里面都说了,张仲景在“通脉四逆汤”那个条文里面说:“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病和方要相应、相对才能服,不对肯定不能服。孙思邈他在《千金方》里面,都没有提到《伤寒论》,到《翼方》的时候才提到《伤寒论》,说明孙思邈到晚年了才见到《伤寒论》,为什么见到那么晚呢?就是当时“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这个陋习。大家都保密的,不外传,当他看到《伤寒论》以后,非常的喜欢,而且把它放在《千金翼方》里面,同时呢,他说:“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需有检讨,仓卒易知”。他就把方直接放在证的后面,比类相附。孙思邈就做了这么可以说功盖千秋的好事情,让我们认清楚了《伤寒论》里面的方。后世医家都有类似的说法,柯琴说“仲景之方因证而设,非因经而设,见此证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日本的吉益东洞号称是日本的张仲景,他说的更加的绝对:“《伤寒论》惟方与证耳”,这《伤寒论》不讲别的,就讲方和证两个事。方证,方证如何对应?刘渡舟老和胡希恕老都有类似的言论。特别是胡老,他认为“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我们认为尖端就是高科技了,中医里面的高科技就是在《伤寒论》里面,就是方证对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从古至今历代医家对方证的重要性的强调、方证的重要都是花了很多笔墨的,或者说用了很多的工夫,可以说是他们几十年临证经验的肺腑之言。这里我再插一句,我们讲六经,刚说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谈到方证的时候,大家都是众口一词,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在后世医家认识张仲景六经上呢,确实各家学说很多,不好统一,各有认识,但是在强调方证的时候,大家都非常重视,而且非常强调,关键是用方证去指导临床实践,都能取得比较好的结果。历代医家在用张仲景方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的着眼点应该放在方证上面,六经实质我们可以以后慢慢讨论,方证我们却必须要掌握。后面我就通过六经太阳、阳明,少阳还有少阴、太阴、厥阴各举例子,我们来看一看方证是怎么对应的。
太阳证举桂枝汤证。这是个慢性荨麻疹的患者。她起风团已经有两个月了,来的时候除了起风团瘙痒,还有怕冷、恶风、时汗出、口中和。看到这些症状的时候,我们如果对《伤寒论》的条文或者方证很熟悉的话,马上就能认识到这是什么,表虚证,桂枝汤证。为什么?太阳中风就是这样的,“汗出、恶风、脉缓”,患者都有了,病人就用了桂枝汤。同时因为她有一些慢性胃炎的表现,症候是有胃胀、嗳气,所以加了一些健脾的,像厚朴、陈皮、枳壳这一类的健脾行气的药,所以吃了几副以后,风团就明显的好转了。这就是方证对应。当你看到患者有汗出、恶风,脉缓或者脉浮缓、口中和的时候,你就能够想到这属于桂枝汤证。我们拓展经方的使用,把桂枝汤拿来治疗皮肤病,我的感觉是什么?首先我们要辨出桂枝汤证,一切太阳表虚的基本方,它辨证“眼目”在哪里呢?就是汗出,还有脉弱,或者加恶风,这是桂枝汤证的核心症候,或者说辨证的“眼目”。做到了这一点就辨准了桂枝汤证,桂枝汤的二十多个加减法,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出现的。比如说桂枝加葛根汤,就在自汗脉弱、恶风的基础上,加上“项背强几几”。其他的加减法都是这么来的。首先辨准桂枝汤证,那么桂枝汤在皮肤科里的,包括很多感染性发热性的皮肤病都有使用的机会,比如说病毒疹、水痘、带状疱疹,还有非感染性的发热像荨麻疹、红斑狼疮,都有使用的机会。其他的过敏性皮肤病像湿疹、荨麻疹,很多一些慢性、顽固性荨麻疹用桂枝汤的机会比较多,大家可以在临床上去体会。
阳明证,我这里举了白虎汤证。这是个考虑药疹——药物性皮炎的患者,麻疹、猩红热样型的药疹。他是因为在发病前吃了牛黄解毒丸、三七粉,后来就出现全身密集的、大片弥漫性的这种红斑,还有点肿胀,肌肤灼热、瘙痒剧烈。除了这些皮肤科的症候以外,我们更多的还要着眼于他的整体情况。他的全身情况有什么呢?心烦、口干、多饮、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里热炽盛的表现,所以呢,从这里看肯定属于阳明证。但是阳明证还没有出现腹实,所以他大便还是正常的,当然属于阳明经证。所以呢用白虎汤,我给他吊了清开灵,然后服了白虎汤,严格的说是白虎加桂枝汤,在白虎汤的基础上我加了一点点桂枝,又加了一点点荆芥,这是皮肤科的用药特点,当然也有纯粹用白虎汤的,那个案例我没有举。病人为什么还加一点点桂枝呢,不是说他有恶寒、恶风,而是他没有像白虎汤那样,我们讲的那个“四大主症”并不是特别突出,而且的话,在皮肤的鲜红的斑疹,我们稍稍加一点疏透的药,能够有利于皮疹的解决,这就是皮肤科的用药特点。所以病人吃完一副以后发热马上就退掉了,然后再稍做调整,病人很快就好了。白虎汤证在皮肤科用的机会非常多,首先我们要辨出白虎汤的阳明里热证,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四大主症”。在皮肤科里面很多的包括荨麻疹、药疹、日晒伤、日光性皮炎,甚至银屑病、红斑狼疮,急性发作的时候,都有使用的机会。很多人喜欢用卫气营血来辨证,认为皮疹鲜红、弥漫,这是血热,所以喜欢加丹皮、赤芍、生地或者犀角地黄汤这一类的。但是如果按六经辨证,它还是在阳明,在阳明我们就可以用白虎汤。当然我们也可以加一些后世的药,比如生地、赤芍、丹皮;同时可以稍微加一些疏透的药;甚至个别有用白虎加苍术汤,加一些祛湿的药。
少阳病,举个成人水痘、高热的例子。起水痘,发热,急诊就给她吊了清开灵。病人初起的时候能不能吊清开灵?我们可以看到吊了清开灵并没有效,而且用了西药也没有效,发热继续上升达到了39.5℃,高热,全身皮疹。为什么病人用清开灵又用了西药没什么效呢?就因为没有辨证。除了皮损以外,她的全身情况有精神差,疲倦乏力,时寒热。发烧的情况是,西医用退烧药退下来后马上又烧上去了,而且伴有恶寒、汗出、头晕、咽痛、咽干、口干苦、脉弦细数。通过这些症状我们可以看出,病人是在表、在里还是半表半里呢?表症有发热、恶寒;里症有口干口苦、脉数;但是病人能单用解表,单用清里吗?清里的话,清开灵就是清里热,为什么没效啊?就是忽视了她的精神状态,精神差、疲倦。小柴胡汤就说了嘛,“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四大主证,四大主证中,“默默不欲饮食”,这就是精神状态不佳的表现。后面一条马上补充:“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正气已经不足了。这就是小柴胡汤的辨证要点,是看上去像入里,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入里。所以我们不可能单用清热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应当用小柴胡汤。当然,刚才说了,它也入了点阳明,所以加了石膏,实际上是小柴胡加石膏汤,因为咽痛加了桔梗。病人吃了一副药以后烧非常快就退下去了。小柴胡汤在皮肤科里面用途非常广泛,不单是皮肤科,我们可以看各个医家的经验,他们都谈到小柴胡汤。胡希恕以擅用小柴胡汤而著称,他可以把小柴胡汤用得出神入化,炉火纯青。小柴胡汤在皮肤科里面的应用,我这里罗列了几条。首先我们要抓住它的四大主证,这是它的辨证“眼目”。第二从《伤寒论》条文里面所说的“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怎么去理解“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但见“寒热往来”就能说用小柴胡汤吗?但见“默默不欲饮食”就是小柴胡汤吗?但见“胸胁苦满”就是小柴胡汤吗?我认为要用排除法。单寒热往来,在《伤寒论》里面经常说什么“寒热如疟”、“一日二三度发”,还有很多很多是,都有点像“寒热往来”。只是小柴胡汤吗?不是,它应当还有桂枝麻黄各半汤。“默默不欲饮食”,甘草泻心汤里面也有“默默欲眠,不欲饮食,恶闻食臭”。所以不能单看表面的“四大主证”。我认为要用排除法,首先排除三阴证。三阴证好排除,剩下三阳证,就像我刚才说的,你排除太阳,再排出阳明,剩下就是小柴胡汤的少阳证,当然也有三阳合病用小柴胡汤的。三阳合病,治在少阳,这也是张仲景的法则。所以我们体会“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要活看,不能说看到四大主证之一,我们就用小柴胡汤,那不行。在皮肤科里面,首先很多发热性皮肤病用小柴胡汤疗效非常好,我经常使用。其次呢,变态反应,包括荨麻疹、湿疹,其他的一些皮炎,都有用小柴胡汤的机会。小孩子荨麻疹反复发作用小柴胡汤的机会非常多,小孩子那种小柴胡汤的体质,我们后面再讲。再如像病毒疣、扁平疣用小柴胡汤的机会也非常多,我经常是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小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小柴胡汤合藿香正气散这么合着使用,效果非常好。还有我们可以根据少阳经,循经络的方法去考虑。比如说腋下的大汗腺炎反复发作,非常头疼,做手术做了好几次做不干净,我们就可以使用小柴胡汤。还有一些湿疹,一些神经性皮炎,发生在少阳经循经部位呢,都可以考虑用小柴胡汤。第七点说的是小柴胡汤体质,我们留到后面讲。第八点合方使用,是说不懂得如何合方使用《伤寒论》方,就无法在临床上更好地拓展运用《伤寒论》方。为什么呢?现在把《伤寒论》方,个方能够运用到那么广阔,治疗那么多疾病,千百年来很多医家已经实践证实了它的生命力所在。除了它本身的方有很强的临床效果,后世医家也功不可没,我们不能把这些功劳全归在张仲景的头上。张仲景也没想到那么多,他给了我们先例,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小柴胡汤合什么什么方。等一下我们讲合方的时候再讲。
再举太阴病的一个例子,用四逆汤。带状疱疹的一个病人,水疱已经消了,但是疼痛非常剧烈。这种疼痛很多医生就希望能找到一种很好的止痛药,所以很多包括一些西医的,老说欧阳大夫,你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效果挺好,能不能告诉我,有特效的止痛方?我说真的没有!我治带状疱疹没有固定的方,用来用去可能几十个方子都有。这个病人有高血压、糖尿病,还有一些特殊的症候,其中有疲倦,而且不是一般的疲倦,疲倦得非常厉害,觉得身体很重,不想动,汗出、口干。关键是脉,脉沉细。舌偏淡。这么来看,肯定就不是三阳经,应该是从三阴经里面去找。是太阴还是少阴?病人以太阴为主,所以给她用了四逆汤。严格来说,她用了四逆汤合真武汤,加了瓜蒌红花甘草汤这么几个方组在一起的,效果非常好,吃几副马上疼痛减轻。所以说如果我们辨准了方证,古人认为“一剂知,二剂已”、“效如桴鼓”,是可以得到验证的。四逆汤治疗皮肤病,我的经验是,要辨准了四逆汤的方证。一般以特别严重的里虚寒证为辨证眼目。很怕冷,四肢厥逆,或者是手足厥逆,非常疲倦,脉沉细无力,这些都是虚寒性的,很严重的,这就是四逆汤的适应症。那么如何运用到皮肤病里面来?关键是不要着眼于他的皮损。皮损可以说千变万化,不要说一看到皮损颜色红,马上就是清热——疏风清热或者是凉血清热。一摸到他的肌肤灼热,就马上认为他也是热,就去清热,必须着眼于他的整体。如果是出现我们上述的一些症候,就可以考虑用四逆汤。很多皮肤病包括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硬皮病、血管炎等等,反复发作或者是非常顽固、久治不愈,都跟人的正气不足、阳气虚衰有关系。我跟李可老学过他的那些用附子的经验,他在临床上用附子量是非常大的,而且主要强调阳气的重要性。今天时间的关系我就不能展开讲,但是“阳主阴从”这句话,我认为在中医里面或者在中医临床指导意义上面,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古人说“万物负阴而抱阳”,阴是需要的,但阳在里面占主导地位。《内经》也说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阳在里面起主导的作用。用附子呢,关键是扶阳气。在很多皮肤病里面,特别是顽固性带状疱疹,很多人都考虑它早期是湿热证,到了后期气滞血瘀证,早期是龙胆泻肝汤,后期就是桃红四物汤。如果这么用的话疗效不怎么好,所以很多医生,摆脱不了西药,止痛药。我治很多带状疱疹,顽固的神经痛,不用任何西药去止痛,效果还是挺好,就是怎么用大剂量的附子,有时候用到一两百克,效果非常好。没有这么大的量根本就无法止住他的痛。但并不是说附子量越大越好,也不是说什么顽固性的疼痛附子都是特效药,前提还是要辨证,辨证准了才会有效果。
少阴病,这里我们举个急性荨麻疹的患者,麻附辛汤。病人已经用了激素,用了抗过敏药、钙剂,风团还是发作,而且出现发烧、发热,全身出现大片的风团,肌肤灼热,并且发烧。在一般的中医辨证里面认为这都是热,或者是吊清开灵,或者是用清热解毒药,或者是疏风清热药。但是如果这么辨的话,往往病人不会有效。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his.com/xyxc/5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