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症状 http://pf.39.net/bdfyy/bdfyw/180621/6344211.html导读
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于预防脑小血管病的发生至关重要。无论是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高血压都是最重要、可控的危险因素。预防脑小血管病重点在于血压控制达标,并避免血压过度波动。
脑小血管病的概念
脑小血管病(CSVD)是一组不同病因引起的、临床症状与影像表现相似的、脑小血管异常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主要累及的血管为:小动脉(直径~?)远端分支(?)、微动脉(直径?)、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既往文献中对于CSVD定义混乱,关于皮层下小梗死,有种不同的名称,关于脑白质病变,有50种不同的名称,给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带来很大的困扰。因此,年LancetNeruol上发表了由英国爱丁堡大学JoannaMWardlaw教授和其他相关专家共同撰写的小血管病STRIVE指南,目的就在于基于磁共振成像的CSVD定义同一化,以及定义影像获取和分析的最低标准等。随后,年中国专家发表共识,对CSVD进行了标准化定义,指出CSVD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根据临床表现,CSVD可分为急性发作和慢性CSVD两大类。急性发作包括了腔隙性脑梗死(新发小的皮质下梗死)和脑实质出血。慢性发作包括了脑白质病变、微出血、腔隙、血管周围间隙扩大及脑萎缩。慢性CSVD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以导致认知功能下降,也可以没有症状。
脑小血管病的血压管理
我国是卒中高发地带,在缺血性卒中病因中,腔隙性脑梗死(腔梗)发生率占据25%~50%,显著高于西方国家;而腔梗的复发率约(4%~11%)/年,腔梗患者认知障碍或血管性痴呆年发生率则高达(3%~5%)/年。由此可见,腔梗患者复发率高,长久危害大。此外,随着年龄增大,慢性CSVD发生率同样不容忽视。80岁以上人群,脑白质病变发生率几乎高达%,而脑微出血的发生率也高达36%。近期关于CSVD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慢性CSVD显著增加了卒中、全因痴呆、抑郁和全因死亡的风险。因此,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于预防CSVD的发生至关重要。对于年龄和危险因素相关性的脑小血管病,无论是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高血压都是最重要、可控的危险因素。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的数据显示,我国76.2%腔梗患者均合并高血压,而2/3患者并未服药或服药依从性差;此类患者腔梗的复发明显增加。新近公布的牛津血管研究(OxfordVascularStudy)结果,对例普通人群随访15年后发现新近高血压与小于65岁腔梗发生密切相关。高血压在腔梗发生(复发)中有重要的地位,及时、严格控制血压能够有效的降低腔梗发生和复发风险。皮质下小卒中二级预防试验(SPS3)显示,强化降压组患者所有卒中发生风险有降低的趋势,出血性卒中发生率显著降低,所有卒中复发风险可降低20%。此外,强化降压并没有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另外一项纳入例(≥75岁)的老年腔梗患者研究显示,强化降压组显著降低了致残和致死性卒中、血管性死亡发生风险。因此,基于SPS3研究,美国心脏学会(AH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二级预防指南,美国心脏病学院年会/AHA高血压指南均推荐新发腔梗患者的降压目标值为SBPmmHg(Ⅱb级推荐,B级证据)。高血压与慢性CSVD发生也密切相关,例如与脑白质病变,特别是脑室周围、皮层下的脑白质病变呈显著相关。降压治疗可显著延缓或阻止脑白质病变的进展;而延缓脑白质病变进展是延缓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重要因素。此外,高血压也与其他类型CSVD关系密切,包括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等。因此,预防CSVD重点在于血压控制达标,并避免血压过度波动。在降压药的选择中,ACC/AHA高血压指南推荐卒中或TIA患者,应使用噻嗪类利尿剂、ACEI或ARB或联合治疗。降压达标本身比选择何种降压药物更为重要,因此当使用利尿剂、ARB、ACEI不能使卒中患者血压达标时,可考虑加入其他降压药物,如CCB或/和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等。
作者简介:
刘春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医院神经内科科主任。
年本科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年、年获苏州医学院硕士、博士学位,年、1年两次以访问学者赴法进修。年获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年被遴选为江苏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第二层次培养对象;4年入选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培养对象,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年被选为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年被选为姑苏卫生领军人才,获苏州市“十二五”科教兴卫工程突出贡献奖;年获中国杰出神经内科医师奖。
一直从事帕金森病、脑血管病和睡眠障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国内外神经科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其中SCI论文篇,专著4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课题9项;作为学术骨干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计划)、国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研究成果获15项国防科工委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副组长,中国卒中学会理事,中国睡眠研究会监事长及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主委,医院学会帕金森及运动障碍疾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国际脑血管病杂志》《临床神经病学杂志》和《中国临床神经科学》副主编,《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内科杂志》《中国脑血管病杂志》、TranslationalNeurodegeneration等编委。NeurobiologyofAging、ParkinsonismRelatedDisorders、Sleepmedicine、Sleep等SCI期刊审稿人。
编辑
董晓慧
审校
丁慧鑫
投稿邮箱:
Neurologynews
.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his.com/xyks/6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