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血管炎

小好爸话科普系列之川崎病


小好爸话科普:川崎病

一直以来写的都是早产儿的科普文章。前段时间我家老二小能突然得了川崎病,让我们一家人忙碌了半个月才算折腾完,身边很多人几乎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奇怪的疾病。川崎病如果早期确诊早期治疗,其结果是非常好的,但可惜的是很多孩子由于诊断不及时而误诊,甚至发生严重的心脏疾病。作为一名小儿科普作者,我觉得很有必要写一篇有关于川崎病的文章给家长,让更多人来了解到这种少见病。本文中的大部分图片均来自于我家小能病情的阶段性照片。

特别感谢丁香园儿科版主(

丁香园汗哥):施翰(汗哥)对本文的友情审校与帮助。

川崎病的历史

世界上第一例川崎病病例于年1月5日,医院儿科被医师川崎富作收治,这个患者为4岁3个月男孩,这个孩子出现了高热、淋巴结肿胀、口唇干裂、草莓舌、全身出疹、眼部充血、手足的硬性水肿等症状。各种治疗均无效,但2周后,烧自然退却,疾病自愈。随后一年,再次出现第二例。年,川崎医师经过了6年,50个病理的研究,撰写了川崎病的原始论著《伴有指(趾)特异性脱皮的小儿发热皮肤淋巴结综合征:50例临床观察》,并且附上了英文翻译和彩色照片。(川崎病的最初命名真的是超级长啊)

经过数年对此病的争论,直到年,日中终于召开了川崎病的专题讨论会,并在年,儿科学杂志上刊登了一篇《为一种新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LNS)在日本的流行》。这篇文章一经刊登,立刻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反响。年,WHO举行的第9次ICD国际疾病分类的会议上,第一次采用这个疾病。世界上最著名的儿科教科书Nelson儿科学,在年的第11版中也收录了这个疾病,最终被国际承认。年7月,被美国出版的小儿传染病杂志接受。

在随后的案例观察中发现,川崎病有自愈的可能性,但同时也有致死率,经过解剖确认,大部分死亡病例均有管状动脉瘤,因血栓栓塞死亡。川崎病作为血管炎综合征之中的一种疾病,终于被逐渐认同。

在中国,川崎病又被简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

从~年对全国医院医院调查,发现病例例,发病季节以春夏为主,发病高峰年龄4岁以内占80%,病死率0.25%。

年~年,在江苏省及陕西省进行了川崎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江苏省年共检出例,发病有逐年增加趋势,但是并未发现流行。

~年,医院川崎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显示,男女比例约为1.91:1。

川崎病的发病原因

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强烈提示本病与感染有关。川崎病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推测可能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有关。但是,40多年来,研究者报道的与川崎病有关的病原体从细菌到病毒,再到支原体、衣原体,至今学术界没有得出任何令人满意的结论。

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川崎病在亚洲人发生率从比白人要高。每000位5岁以下的儿童,其发生率在日本为.0,韩国为.1,中国台湾为69.0,但是白人却只有9-17。研究还表示,在美国,亚裔人群患川崎病的数量也较多,这些证据显示川崎病与遗传体质有关。

因此,简单的来说,就是川崎病的准确发病原因和机制,目前均无答案。

川崎病如何诊断

川崎病一般而言有以下五种或五种以上的症状表现。

1):发热超过5天。

2):皮肤红疹。

3):结膜炎。

4):草莓舌及嘴唇发红干裂。

5):手掌、足底红肿,且10-12天后指端脱皮。

6):颈部淋巴结肿大。

7):冠状动脉损害。

其中,非典型川崎病为不到5项症状,但有冠状动脉血管瘤。

美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CDC)对川崎病的定义为

发热5天以上和至少有以下5个临床体征中的4个:

1):皮疹

2):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至少大于为1.5CM)

3):双眼球结膜充血。

4):口腔黏膜的变化。

5):双下肢变化。

中国目前基于的标准为原卫生部于年12月10日发布的《川崎病的临床路径(年版)》

其中诊断依据是根据《小儿心脏病学(第3版)》、《关于川崎病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的指南》

1.至少持续发热5天。

2.以下主要临床表现至少存在4项。

(1)双侧球结膜充血,无渗出。

(2)口唇和口腔改变(口唇干燥皲裂,杨梅舌,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充血)。

(3)多形性皮疹。

(4)四肢末端改变(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掌趾及指趾端红斑,亚急性2-3周内手指和足趾甲周脱皮)。

(5)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1.5cm),常为单侧。

3.排除具有相似表现的其他疾病。

★发热大于等于5天,上述主要临床表现至少存在4项即可诊断为川崎病。

★发热大于等于5天,主要临床表现不足4项,但是超声心动图或血管造影发现有冠状动脉异常者,可诊断为川崎病。

★若发热并有4项或4项以上主要临床指标,发病第4天即可诊断。

4.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CRP)增高、白细胞计数升高并出现核左移、血小板计数升高、贫血、血清谷丙转氨酶轻到中度升高、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无菌性脓尿等。

对于家长而言,如何在最早的时间内发现孩子是否患了川崎病,可以简单的去理解为:

1)突然性的持续高热,通常是39°,且反复高热,使用抗生素也无效。

2)摸一摸孩子颈部,看看是否有肿块。

3)发热几天后,仔细观察孩子的眼白是否充满血丝(通常从外眼睑开始)。

4)仔细看孩子身上,是否有红色的疹子或大面积的红斑。

5)仔细看孩子嘴唇是否红肿。

6)查看孩子手心和脚心,是否有潮红色。

通常,在发热5天内,上述症状会逐渐的出现,如果社区医生未发现异常,但是你在家里已经全部观察到,则立刻前往医院去就诊,切勿耽误病情。

不完全川崎病:

不完全川崎病是指不具备川崎病诊断标准条件者,可见于以下两种情况:

1)具有发热大于等于5天,仅有其他2项或3项临床特征,但在病程中经超声心动图或心血管造影证实有管状动脉瘤,属重症。

2)诊断标准中只有4项符合,但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冠状动脉壁辉度增强,并除外猩红热、渗出性多形红斑、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出疹性病毒感染等发热性疾病。

新生儿川崎病

很多妈妈担心,如果是新生儿,会不会的川崎病。日本在25年中登记了例川崎病,只有6名新生儿川崎病。因此,在川崎病中,新生儿川崎病也属于罕见的,如果出现,其症状也类似于婴幼儿川崎病表现。所以不必盲目慌张。

川崎病的其他表现

在患了川崎病后,孩子的状态会随着高热不退逐渐加重,精神状态一天不如一天,除了前面写的诊断表现外,还可能存在以下一些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

腹泻、呕吐、消化道出吸血、腹痛、胆囊肿大、麻痹性肠梗阻、轻度黄疸、血清转氨酶值上升。偶尔还会见胰腺炎、肠套叠等。

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感染(无菌性脓尿)、蛋白尿、沉渣中白细胞增多。

呼吸系统

咳嗽、流涕、咽后壁脓肿。

关节和肌肉

部分患儿还表现关节炎或关节痛,出现在起病后第一周内。

中枢神经系统

无菌性脑膜炎、脑脊液中单核细胞增多、惊厥、意识障碍、面神经麻痹、四肢麻痹、听神经障碍等。

在治疗期间,川崎病的孩子食欲不振、呕吐、腹泻也都和上述症状表现相关。随着高热的退却,情况会逐渐得到好转,但是肌力方面在病情好了后会有所减弱。

川崎病的病程

一般来说,川崎病病情轻重长短不一,临床一般分为三期:

一期:急性期

一般病程1-10天,发热,体温较高,孩子极度烦躁,双侧结膜充血是此阶段早期特征,其他主要特征在发热后陆续出现。

二期:亚急性期

一般病程11-21天,多数体温下降,症状缓解,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机血小板增多。重症病例仍会持续高热,同时冠状动脉病变在此期间表现突出。

三期:恢复期

恢复早期:一般为病程28-60天。

恢复晚期:数月至数年。

大部分患者在第4周进入恢复期,临床症状消退。如无明显冠状动脉病变即逐渐恢复;有管状动脉瘤则仍可持续发展,可发生心肌梗死或缺血性心脏病。

早期如何鉴别是川崎病

因为川崎病在临床上表现为非特异性,所以在诊断中需要排除其他疾病,特别是发热伴出疹性疾病。常见的需要排除的有猩红热、麻疹、风疹、幼儿急疹、肠病毒感染、渗出性多形性红斑、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动脉炎、病毒性心肌炎、EB病毒感染、耶尔森菌感染、药物超敏反应等。

因为牵扯到专业医疗诊断,这里不做过多疾病的对比,就拿三个常见的小儿疾病进行比较。

麻疹:

一般在发热的第3-4天,出现玫瑰色斑丘疹,自耳后、发际及颈部开始,逐及前额与颊部,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口腔黏膜呈现麻疹黏膜斑。不伴有杨梅舌以及手掌和足底的硬性水肿。另外血液检查有助于排除。

幼儿急疹:

发病急骤、体温突然升高,多在39°以上,一般持续1-5天体温骤降,皮疹多出现于体温骤降之后,少数于热度将退时出疹。疹子在头面部、颈部、躯干、臀部较多,肘、膝以下则少,颈部淋巴结肿大比较普遍。1~2日消退。往往不伴随结膜炎、杨梅舌、手掌水肿等。

EB病毒感染:

发烧、喉咙发炎(咽炎或扁桃体炎或白色渗出,咽痛,呕吐),淋巴结肿大(颈部最常见),皮疹。但是该病不伴有杨梅舌、口唇干裂、手掌和足底硬性水肿、红斑以及皮肤脱皮等。

川崎病的治疗

目前公认的川崎病治疗方法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与口服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与年运用于川崎病治疗后获得成功,一直被各国广泛使用,并确定了它在治疗川崎病的中心地位,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在这一领域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方法。

主要治疗目的是控制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防止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通常医生会采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皮质激素等。其他可能的药物还有双嘧达莫、华法林、肝素等等。

丙种球蛋白的注射,可以按照体重、病情的不同,由大夫进行计算注射量。

阿司匹林,早期需要高剂量服用,后期则小剂量长期服用,按照病情的不同,时长也不相同,有些出院后持续服用4-8周,有些则可能常年服用。具体的剂量及使用标准,不在科普文范围之内,请遵医嘱。

整体来说:川崎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复发率不到2%。

无冠状动脉病变的孩子出院后1、3、6个月及1~2年需要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

未经有效治疗的孩子,15%~25%发生管状动脉瘤,更应长期密切随访,每6~12个月一次。管状动脉瘤多于病后2年内自行消失。

如何做好川崎病的家庭护理

发热的护理

川崎病患儿以发热为首发症状,这与免疫功能失调有关。体温通常会在39-40度左右起伏。初始期时,如果是在家中,可采用物理降温,多喝温开水等。如果温度是持续在38.5以上,还是应服用退烧药。

皮肤黏膜护理

观察皮肤黏膜情况,出现皮疹,且出现指(趾)端脱皮,应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床单位清洁、平整、干燥、被褥衣裤轻软。孩子的指甲要剪短,防止抓伤皮肤。对半脱痂皮者,用清洁剪刀剪除,并一定要避免家人和孩子自己人力撕脱,应让其自然脱落,以免感染。

口腔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舌乳头突出呈杨梅舌,扁桃体呈轻度或重度肿大,每日口腔护理2~3次,鼓励多漱口,口唇干裂时不要沾水湿润,那样反而会干的更快,可以用婴儿唇油或者食用香油等,用棉签蘸涂。

饮食护理

发热期间,消耗能量较大,可以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鸡蛋糕、豆浆等。鼓励孩子多喝水,避免食用生、硬、过热、辛辣的刺激性食物。急性发作期以少量流食、多餐为主。

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手术最好
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his.com/xyyy/68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