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男,8岁。因双眼突然视力下降10d于年1月来我院眼科就诊。患儿3d前曾在外院就诊,使用了阿托品眼膏,双眼瞳孔圆,无虹膜后粘连,直径约6mm。无其他疾病史及用药史。
眼部检查:双眼视力0.01,矫正均不能提高。双眼外眼检查正常;眼前节检查可见粉尘状角膜后沉着物,前房可见多数浮游细胞。眼底检查发现,双眼玻璃体轻度混浊,可见少许细胞;视盘边界清楚,颜色略红;视网膜轻度水肿,视网膜动静脉血管旁可见大量白鞘形成;黄斑高度水肿;眼底少许出血(图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发现,双眼视盘呈强荧光,动静脉充盈时间正常,血管管径均匀;晚期荧光素渗漏日腽,血管壁明显着染(图2)。光相干断层扫(OCT)检查发现,双眼黄斑区高度水肿隆起(图3)。全身检查无异常。血常规,胸部X线片,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等输血前全套以及免疫球蛋白IgA、IgD、IgM、IgG,补体C3、C4,类风湿因子RF,循环免疫复合物CIC,T细胞亚群CD3、CD4、CD8,抗核抗体和ENA抗体谱等免疫全套检查无异常。
图1双眼彩色眼底像。1A.左眼;1B.右眼。可见视网膜动静脉旁大量白鞘
图2左眼FFA晚期像。视盘强荧光,视网膜血管管壁渗漏明显
图3左眼OCT像。黄斑区高度水肿隆起图
诊断:双眼霜样树枝状视网膜血管炎。给予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滴注,1g/d,连用3d;然后改为口服泼尼松30mg,1次/d,每7天减少5mg。治疗后3d,患儿双眼眼底血管旁白鞘明显减轻,视力提高至0.04。治疗后14d,患儿双眼眼底血管旁白鞘全部消失,仅黄斑区可见大量星芒状渗出(图4);OCT检查发现,黄斑水肿明显减轻,但可见视网膜各层间大量的点状强反射物质(图5)。治疗后3个月,患儿双眼视力0.1,黄斑区仍有星芒状渗出,但较前明显减少。治疗后9个月,患儿双眼视力0.2,视盘颜色正常,动静脉血管正常,黄斑区残留少许硬性渗出(图6);OCT检查发现,黄斑形态正常,但中心凹下光感受器细胞层不连续,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不规则隆起(图7);视觉电生理检查均正常。
图4治疗后14d左眼彩色眼底像。可见血管旁白鞘完全消失,黄斑区仍有大量黄白色渗出
图5治疗后14d左眼OCT像。黄斑水肿明显好转,视网膜各层间可见大量点状强反射物质
图6治疗后9个月左眼彩色眼底像。视网膜血管正常,黄斑区残存少许硬性渗出
图7治疗后9个月左眼OCT像。黄斑形态恢复正常,中心凹下光感受器细胞层不连续,RPE层呈不规则隆起
讨论霜样树枝状视网膜血管炎是一种少见的葡萄膜炎,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视力下降,轻度至中度的前房反应,玻璃体呈现轻度到中度的炎症反应;眼底特征性地表现为广泛性血管旁渗出物,形成类似挂满冰霜的树枝状视网膜血管旁白鞘;动静脉均可受累,但以静脉受累为多见。部分霜样树枝状视网膜血管炎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AIDS)发生的信号,在确诊AIDS患者中可能发生此病。提示详细的全身检查必不可少,尤其是关于巨细胞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血清学检查。本例患儿眼底表现典型,临床诊断成立。全身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排除了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以及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符合特发型霜样树枝状视网膜血管炎的特点。
对于特发型霜样树枝状视网膜血管炎,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大多有效,可以使血管旁白鞘消失、黄斑水肿消退,视力有所恢复。我们对本例患儿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3d后血管旁白鞘减少,14d完全消失。虽然疗效显著,但是对于8岁患儿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仍有风险。治疗后14d,我们通过OCT检查发现患儿黄斑水肿明显好转,但是在视网膜层间有大量的点状强反射物质。这些可能是由于渗出的液体被吸收后,由类脂质和蛋白形成的眼底可见的黄白色星芒状渗出。随着治疗和随访时间的延长,这些渗出可完全吸收。治疗后9个月,患儿黄斑形态恢复,强反射点状物质也被吸收,但其视力仍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这可能与其光感受器细胞和RPE层的损害有关。
作者:吴倩影张美霞张军军
单位:成都,医院眼科
来源:中华眼底病杂志年3月第31卷第2期
版权声明:转载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读者仅作参考,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赞赏
长按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术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his.com/xyyy/1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