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血管炎

CDA名家讲坛第十三期精彩回顾


3月26日,第十三期《CDA名家讲坛》精彩继续,特别邀请到中国医院陆前进教授和中医院王亮春教授作为演讲嘉宾;医院朱学骏教授、中国医院高兴华教授、医院医院高天文教授作为点评嘉宾,共同在线探讨临床问题和热点。

重庆医院陈爱军教授开场致辞,并对本场讲者嘉宾进行介绍。

《对皮肤型红斑狼疮的再认识》

中国医院陆前进教授

关于红斑狼疮的具体分类,陆教授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将其分为皮肤型红斑狼疮、特殊类型红斑狼疮(新生儿红斑狼疮、药物性红斑狼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其中皮肤型红斑狼疮又分为慢性皮肤型(盘状红斑狼疮、疣状红斑狼疮、狼疮性脂膜炎、冻疮性红斑狼疮和Blaschko线状红斑)、间歇性皮肤型、亚急性皮肤型和急性皮肤型。

陆教授首先介绍了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的具体分型和临床表现。在所有分型中,盘状红斑狼疮占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的50%-85%,好发于40-50岁中年人,男女患病比例为1:3,受累部位常见于头皮、面部、耳部和口唇,少数为播散性。部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也可有盘状红斑狼疮的皮损表现;深在性红斑狼疮又名狼疮性脂膜炎,好发于面部、上肢和臀部,可单发或多发,临床表现为皮下结节或斑块,肤色为正常或暗紫红色,消退后可形成凹陷性瘢痕;冻疮样红斑狼疮多发生于寒冷、潮湿的环境,好发于面颊、鼻背、耳廓、手足和肘膝部,多数患者有光敏和雷诺现象;Blaschko线状红斑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皮肤型红斑狼疮,常发生于青少年,男女发病率类似,皮损多为沿Blaschko线分布的红斑,可见皮下结节或局部性的非瘢痕性脱发,好发于头面部,常无明显自觉症状或偶有瘙痒感。

在介绍间歇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时,陆教授指出其多发生于青年男性,表现为水肿隆起的红斑或风团样斑块,好发于面部或肢体,患者有明显光敏表现,缓解和复发交替发生,呈间歇性发作。

紧接着,陆教授强调了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的分型,包括环形红斑型和丘疹鳞屑型,并通过几组临床病例向大家展示了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改变。

陆教授指出,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主要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多发于中青年女性,表现为蝶形红斑,常见于面部,亦可累及颊部、颈部、眼眶和胸前V形区(曝光部位),有肢端血管炎的表现。陆教授通过大量的临床照片展示了一些患者可能累及口腔和鼻黏膜的临床表现。

此外,陆教授与大家探讨了皮肤型红斑狼疮(DLE)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否为同一种疾病的问题。分析了两者的免疫学改变,DLE患者很少在外周血中检测到自身抗体,即使有也仅是少量抗-SSA、抗Ro-52和抗RNP阳性,而SLE可以在外周血清中检测到很多代表性的自身抗体。同时有研究显示将DLE和SLE患者血清自身抗体谱的比较,发现在SLE患者中的自身抗体谱几乎不存在于DLE患者中,进一步深入研究两者免疫组库和光谱病理成像系统研究,发现DLE与SLE的局部免疫微环境存在巨大差异。

最后,陆教授对本次课程进行小结,指出皮肤型红斑狼疮可能是一种独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嘉宾点评

朱学骏教授:非常感谢陆教授的精彩演讲,红斑狼疮是皮肤科非常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his.com/xyyy/1146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