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血管炎

常见风湿性疾病中医诊疗方案


常见风湿性疾病中医诊疗方案

白塞病

(中医:狐惑病)

一、诊断:

目前采用国际白塞病研究组于年制定的诊断标准:

(1)必要条件:

复发性口腔溃疡:在一年内观察到至少3次口疮样或疱疹样溃疡。白塞病出现具有显著特征的口腔溃疡,位于嘴唇内侧、牙龈、舌尖及其边缘,颊粘膜、软腭,单个或多个,一般3-5个,大小为大米粒到黄豆大(3-15毫米)。溃疡出现后,一般1-2周后愈合。常反复发作,有的连续不断发作,也有的长期不发作。

(2)次要条件:

①复发性生殖器溃疡:目前或病史中观察到溃疡或瘫痕。

②眼损伤:前、后葡萄膜炎,或眼科医生用裂隙灯查到玻璃体有细胞,或视网膜血管炎。

③皮肤损伤:目前或以往有过结节红斑或假毛囊炎,或脓性丘疹,或痤疮样结节(见于青春发育期后,未服激素者)。

④针刺试验阳性:由医生在24-48小时判断。

1条必要条件加4条次要条件中的2条可诊断。

二、治疗:

白塞病乃肝脾肾三经之病变。首先要辨病位:以眼目红赤为主,当责之于肝;以口唇破溃,皮肤红疹为主.当责之于脾;以前后二阴溃疡为主,当责之于肾。其次要辨病之虚实,病程较短,局部肿痛明显,溃疡数目较多者,多为实火;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肿痛不甚,溃疡数目不甚多.但难以愈合者.多系虚火所致。冶疗当以清热除湿,泻火解毒为原则。气郁化火者,佐以理气解郁;阴虚火旺者,滋阴降火;阴虚及阳.虚阳上扰者.又当温阳散火;病久不愈者还应参入活血行痰之品。

1.肝脾湿热证

本证多见于急性活动期。由湿热偏盛,内蕴肝脾而成。

症状:起病急,病程短,口腔黏膜及外阴溃疡,灼热疼痛,或下肢皮肤红斑结节,,或伴有畏寒发热,心烦口干,胸闷纳呆,妇女带下黄稠,小溲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和中。

方药:龙胆泄肝汤合甘草泻心汤加减。

龙胆草6g,栀子10g,黄芩10g,通草6g,车前子(包煎)10g,柴胡6g,当归10g.生地黄12g,生甘草10g,黄连3g,干姜3g,制半夏10g,觉参10g.大枣5枚。

加减:胸闷、纳呆、舌苔厚腻者,加藿香、佩兰各10g;食少、便溏,加白术10g.茯苓、赤小豆各10g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每次6g.每日2次.口服。锡类散或珠黄散适量,撒于患处,1日3次。

临床体会:本证临床多为常见,治疗以清利湿热为主。龙胆泄肝汤以清泻肝经湿热为主.甘草泻心汤为《金匮要略》治孤惑的名方.临床用于中焦湿热偏盛,或兼有气虚者。

2.气郁化火证

本证多见于白塞病活动期,由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而成。

症状:反复发生口腔及外阴溃疡,皮肤出现结节红斑,胸胁胀满,眼红目赤,心烦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疏利气机。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牡丹皮10g,栀子10g,黄芩10g,川木通6g,车前子(包煎10g,柴胡6g,当归10g,生地黄12g,甘草3g.

加减:胸胁胀闷明显,妇女乳房作胀,月经不调,加香附,枳壳各10g以疏肝理气;气滞血瘀,皮疹紫黯,舌黯脉涩,加桃仁、红花各6g。以活血化淤。面红目赤,大便干结,苔黄燥,加芦荟10g,大黄6g以釜底抽薪,泻火解毒。

3.心脾积热证

症状:口舌、外阴破溃,皮肤结节红斑.心烦口苦.夜寐不宁.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心泄胃,散火解毒。

方药:清胃散合导赤散加减。

黄连3g,生地黄12g,牡丹皮10g,当归6g,升麻6g,通草5g,竹叶10g,甘草梢5g。

加减:口臭唇干,烦热易饥,加藿香,栀子各log,防风6g.生石膏15g,以清散伏火,烦燥不安.夜寐不宁,加川黄连3g,酸枣仁10g以清心宁神。

4.阴虚火旺证

症状:病程日久.口腔及外阴溃疡反复发作.头目眩晕,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妇女月经不调,男子遗精,夜寐梦多,口干口苦,舌质红,少苔,脉象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养阴清热。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知母10g,黄柏10g,干地黄12g,山萸肉10g,山药12g,茯苓10g,泽泻10g,牡丹皮10g.

加减:心悸怔仲,神疲乏力,兼心脾两虚,加党参,当归,黄芪各10g;如腰膝酸软,形体瘦削加女贞子、墨早莲各10g.

5.虚阳上扰证

症状:口腔及外阴溃疡反复不愈,疮面周围发黯,口舌干燥,面色萎黄或苍白虚浮,腰膝酸软,形寒怕冷,腰以下为甚,舌质淡,苔薄,脉虚或细或缓而无力。

治法:温补肾阳,引火归原。

方药:金匮肾气九合交泰丸加减。

制附子6g,干地黄12g,山萸肉10g,山药12g,茯苓12g,泽泻12g,牡丹皮10g,黄连3g,肉桂3g.

加减:腹胀便溏,脉沉迟,脾胃虚寒者,加用白术,干姜各10g以温补脾阳。

其他治疗

1.外治法

(1)陈艾叶30g,黄药子20g,白矾3g.

煎水洗外阴,1日2次。用于外阴溃疡。

(2)苦参汤:苦参、蛇床子、白芷、金银花、野菊花、黄柏、地肤子、菖蒲、猪胆汁。

煎汤外洗。治外阴溃疡。

(3)蛇床子汤:蛇床子、当归尾、威灵仙、苦参。

煎汤外洗。治外阴溃疡。

1.外感后应及时治疗,以免反复迁延,并避免劳累,顶防感冒。

2.保持局部勤清洁,经常清洁口腔,或用药物漱口,勤换衣裤,促使溃疡尽快修复。

3.生活规律,饮食应清淡,对于肥甘厚味、烟、酒等蕴热生湿之品应严加节制。

4.患病后要保持心情愉快、舒畅,切勿精神紧张、情绪急躁,或忽视病情,延误治疗。

三、疗效评价

1、临床症状:全身非特异性表现(发热、乏力)、皮肤黏膜情况(溃疡、皮疹)、系统受累情况(胃肠、大血管、中枢等)。

2、实验室检查:炎症指标(ESR、CRP、免疫球蛋白)。

类风湿关节炎

(中医:“痹证”、“历节病”、“顽痹”、“尪痹”)

一、诊断:

目前采用年ARA修订的诊断标准及ACR/EULAR年的诊断标准

1、年ARA修订的诊断标准

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

②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受累(≥6周)。

③手关节(腕、MCP或PIP关节)受累(≥6周)。

④对称性关节炎(≥6周)。

⑤有类风湿皮下结节。

⑥X线片改变。

⑦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

如上≥4条并排除其他关节炎可以确诊RA

2ACR/EULAR年的诊断标准

受累关节数(0-5)

1大关节

0

2-10大关节

1

1-3小关节(伴或不伴大关节受累)

2

4-10小关节(伴或不伴大关节受累)

3

10至少一个为小关节(至少一个小关节受累)

5

血清学抗体检测(0-3)

RF和抗CCP均阴性

0

RF和/或抗CCP至少一项低滴度阳性

2

RF和/或抗CCP至少一项高滴度阳性

3

急性时相反应物(0-1)

CRP和ESR均正常

0

CRP或ESR增高

1

症状持续时间

6周

0

≥6周

1

积分6分或以上,除外其它结缔组织病,可诊断RA

二、治疗

1、风寒湿阻

主症:关节肿胀疼痛,痛有定处,晨僵屈伸不利,遇寒则痛剧,局部畏寒怕冷,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沉紧。

证候分析:风寒湿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关节,阻闭气血,则关节疼痛。寒邪偏盛,则痛有定处,清晨风寒之邪偏盛,故晨僵屈伸不利;寒为阴邪,其性凝涩,故遇寒故痛剧,局部畏寒怕冷。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沉紧,属寒属痛之征。

治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止痛。

方用薏苡仁汤加减。

薏苡仁20g,羌活15g,独活15g,桂枝10g,威灵仙15g,苍术15g,附子5g,细辛5g,元胡15g,防风10g,制川乌10g,甘草10g。

2、风湿热郁

主症:关节红肿疼痛如燎,晨僵,活动受限。兼有恶风发热,有汗不解,心烦口渴,便干尿赤。舌黄或燥,脉滑数均为热盛之象。

证候分析:邪热壅于经络,关节,气血郁滞不通,清晨风湿邪较重以致关节红肿疼痛如燎。故晨起僵直,活动受限。热盛伤津,故恶风发热,汗出不解,心烦口渴,便干尿赤。舌红,苔黄或燥,脉滑数均为热盛之象。

治宜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用白虎汤加减。

生石膏10g,知母15g,黄柏15g,桑枝30g,忍冬藤30g,薏苡仁20g,桂枝10g,金银花15g,丹皮15g,秦艽15g,鳖甲20g,青蒿15g,甘草10g。

3、痰瘀互结

主症:关节漫肿日久,僵硬变形,屈伸受限,疼痛固定,痛如针刺,昼轻夜重,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涩或细滑。

证候分析:关节漫肿日久迁延不愈,正虚邪恶,阻碍气血运行,气滞血瘀,瘀阻经络,津凝为痰,则痰瘀互结,留于关节则僵硬变形,屈伸受限。痰瘀互结于关节,血脉凝滞,故疼痛固定。痛如针刺。痰瘀属阴,夜亦属阴,故入夜痛甚,痰瘀属阴,故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涩或细滑,为痰瘀互结之征。

治宜化痰祛瘀,搜风通络。

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15g,红花g,当归15g,熟地15g,川芎15g,赤芍15g,地龙15g,僵蝉10g,威灵仙15g,乌梢蛇15g,蜈蚣10g,甘草10g,防己10g。

4、肾虚寒凝

主症: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活动不利,畏寒怕冷,神倦懒动,腰背酸痛,俯仰不利,天气寒冷加重。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证候分析:风寒湿痹日久,闭阻经络关节,则关节肿胀疼痛,晨僵活动不利。邪留日久,病邪由经络,而病及脏腑致肾脏受损,肾阳虚衰,阳虚失于温煦,则畏寒怕冷,神倦懒动,腰背酸痛,俯仰不利。阳虚则恶寒,寒邪日久更伤肾阳,故天冷症状加重。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为阳气亏虚,阴寒内盛之象。

治宜补肾壮阳,温经散寒通络。

方用右归丸加独活寄生汤加减。

制附子10g,肉桂10g,杜仲15g,山萸肉15g,独活15g,防风15g,秦艽15g,细辛5g,牛膝10g,桑寄生15g。

5、肝肾阴虚

主症:病久关节肿胀畸形,局部关节灼热疼痛,屈伸不利,形瘦骨立,腰膝酸软,伴有头晕耳鸣,盗汗,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痹症迁延不愈,邪留关节日久,关节肿胀畸形,热痹化火伤津,症见关节灼热疼痛,屈伸不利。肝肾阴虚,精血不能濡养筋骨经脉,则形瘦骨立,腰膝酸软。肝肾阴虚,髓海不足,脑失濡养则眩晕,耳鸣。虚火上炎,则失眠,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肝肾阴虚之象。

治宜滋补肝肾,通络止痛。

方用左归丸加减。

熟地25g,枸杞子15g,山药15g,龟板胶25g,牛膝10g,山萸肉15g,菟丝子15g,女贞子15g,穿山甲15g,地龙15g。

6、气血亏虚

主症:关节疼痛,肿胀僵硬,麻木不仁,行动艰难,面色淡白,心悸自汗,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痹症日久,风寒湿邪长期闭阻关节,经络,则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气血亏虚,关节筋脉失于濡养,则关节麻木不仁,行动艰难。血虚不能上荣头面,则面色淡白,气血亏虚心失所养,则心悸自汗,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为血虚气少,血脉不充所致。

治宜补益气血,通络止痛。

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15g,桑寄生15g,防风15g,秦艽15g,细辛5g,党参25g,茯苓15g,当归15g,川芎15g,生地15g,芍药15g,地龙15g,穿山甲15g,地鳖虫10g。

1.减轻患者精神负担.说明本病病程长久.病情反复发作的特征.及时、坚持治疗是控制病情的关键.故患者应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紧张及过度疲劳。

2.防范风寒湿热邪的侵袭.尤其在气侯变化时.注意增减衣物,避免久居阴冷、潮湿之地。

3.饮食要有节制,正确对待药补及食补,不可蛮补滥补,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应用。有骨质疏松者,应当多食牛乳,注意保证充足的营养。内有湿热者,饮食宜清淡,忌食肥甘厚味及辛辣之品,少饮酒,应多食清淡蔬菜、水果。

三、疗效评价

目前采用DSA28评分系统

DAS28=0.56×√①(压痛关节数)+0.28×√②(肿胀关节数)+0.70×ln③(ESR)+0.×④(患者健康状况评分)

ΔDAS.6病情缓解;DAS.2疾病活动;DAS.1疾病高度活动;

干燥综合征

(中医:“燥证”“燥痹”)

诊断:

目前采用修订的干燥综合征国际诊断标准及年ACR分类诊断标准

(一)修订的干燥综合征国际诊断标准

I口腔症状:3项中有1项或1项以上

1、每日感口干持续3个月以上;

2、成年后腮腺反复或持续肿大;

3、吞咽干性食物时需用水帮助。

II眼部症状:3项中有1项或1项以上

1、每日感到不能忍受的眼干持续3个月以上;

2、有反复的砂子进眼或砂磨感觉;

3、每日需用人工泪液3次或3次以上。

III眼部体征:下述检查任1项或1项以上阳性

1、Schirmer试验(+)(£5mm/5分);

2、角膜染色(+)(34vanBijsterveld计分法)。

IV组织学检查:下唇腺病理示淋巴细胞灶31。

V唾液腺受损:下述检查任1项或1项以上阳性;

1、唾液流率(+)(£1.5ml/15分);

2、腮腺造影(+);

3、唾液腺同位素检查(+)

VI自身抗体:抗SSA或抗SSB(+)(双扩散法)

1、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无任何潜在疾病的情况下,有下述2条则可诊断:

a.符合表1条目中4条或4条以上,但必须含有条目IV(组

织学检查)和条目VI(自身抗体);

b.条目III、IV、V、VI4条任3条阳性。

2、继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有潜在的疾病(如任一结缔组织病,符合表1条目I和II中任1条,同时符合条目III、IV、V中任2条。

3、必须除外:颈头面部放疗史,丙肝病毒感染,AIDS,淋巴瘤,结节病,GVH病,抗乙酰胆碱药的应用(如阿托品、莨菪碱、溴丙胺太林、颠茄等)。

(二)年ACR分类诊断标准

具有SS相关症状及体征的患者,以下满足2项及以上:

抗SSA/抗SSB阳性;或RF及ANA(1:以上)同时阳性

唇腺病理

干燥性角结膜炎伴荧光素染色阳性

必须除外:颈头面部放疗史,丙肝病毒感染,AIDS,淋巴瘤,结节病,GVH病,淀粉样变,IGG4相关性疾病。

治疗:

干燥综合征是因机体津液亏拐或敷布障碍,造成局部或全身出现以干燥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一般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常伴有关节肌肉疼痛等,数年后逐渐因干燥症状的典型表现而确诊。少数以关节疼痛,发热,皮疹之感受外邪或两颐反复发作性肿痛,发热之燥毒内盛的方式起病。前者为阴虚津亏或津液失布,属里属虚;后者为燥毒亢盛,属表属实。里虚再复感外邪者,多属盛中夹实之证。病程迁延日久,耗伤肺、肾、肝、脾、胃之阴液,阴损及阳,夹湿夹瘀,导致多脏器受损,因而证候错综复杂。

1.燥邪犯肺证

又称燥气伤肺证,可见于单纯干燥综合征患者,病多发于春、夏及秋初,多由外感燥邪或感受风热之邪化燥伤阴而致。

症状:口鼻干燥,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难以咯出,常伴有发热头痛、关节疼痛、周身不爽、大便干结等,舌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

治法:清热润燥,宣肺布津。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

桑叶10g,生石膏(先煎)30g,南、北沙参各10g.人参须10g,黑芝麻15g,阿胶(烊化)10g,麦冬20g,杏仁10g,枇杷叶10g,茯苓20g,炙甘草6g,

加减:口干多饮加知母10g、天花粉30g;咽喉肿痛加金银花15g、连翘10g;发热头痛加柴胡、葛根各10g,痰黏不爽加川贝母、海蛤壳各10g;大便干结加瓜蒌仁、火麻仁各10g.

中成药:羚羊清肺丸,每次I2g,每日2次;合养阴清肺膏.每次10ml,每日3次。或蜜炼川贝枇杷膏,每次20g,每日2次。

临床体会:本证是以外感燥邪或风热之邪后,耗伤津液以致肺燥。临床突出一个“干”字:干咳、鼻干、口干、咽干、皮毛干燥等,与素体阴虚或因热邪损耗肺阴,肺津不布.失其滋润而成的肺阴虚证有所不同,后者多表现为阴虚内热之象,临床应予鉴别。

2.阴虚内热证

本证是干燥综合征中最常见的证候。多为阴虚体质之人,或久病、年高等致使津液内耗,阴液不足而导致,主耍涉及脾、肝、肾阴虚,间有涉及肺胃阴虚的。

症状:口燥咽干,频频饮水,口角干裂,或伴反复腮腺肿痛、或发作性口腔溃疡。两眼干涩无泪。皮皲裂、粗糙脱屑.毛发枯槁不荣,肌肉瘦削,手足心热,心烦失眠.大便燥结,妇女阴道干涩,舌质红绛.苔干燥少津或干裂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生津.润澡清热。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增液汤加减。

生、熟地黄各15g,山萸肉10g.生山药10g.牡丹皮10g,麦冬20g.玄参15g,枸杞子10g,石斛15g,天花粉30g,五味子10g,生甘草6g,

加减:口干明显加沙参、天冬各15g;眼干明显加女贞子、白芍各10g;腮腺肿痛加僵蚕、夏枯草各10g;口腔溃疡加土茯苓、蒲公英各20g;关节疼痛加秦艽、防风各10g;乏力加生黄芪、太子参今各15g。

中成药:可根据不同证型分别选用杞菊地黄丸,每次6g,每日2次;或知柏地黄丸,每次6g,每日2次;或大补阴丸,每次9g,每日2次。

临床体会:本证关键在于阴亏液燥,当以滋养阴液为法,由于阴伤所在脏腑不同而表现有所侧重。临床可根据肺阴、胃阴、肝阴、肾阴之不同,分别选用百合固金汤、益胃汤、一贯煎、杞菊地黄丸等加减治疗。因肾为人体一身阴液之根本.故本证治以六味地黄丸合增液汤为主,滋补肝肾,养阴增液。

3.气阴两虚证

本证多由久病缠绵,阴虚内燥,累及于气所致。气能生津,故气虚则津损。津亏则阴耗,气虚阴伤,机体失润.从而出现干燥综合征的症候群。

症状:口眼干燥,唇干皲揭,进干食困难,关节酸痛,头晕低热.神疲乏力.胃脘不适.纳差便溏,肢端欠温,易患外感,舌淡胖,舌尖红,舌边有齿痕。少苔,脉虚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增液润燥。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生脉散加减。

生黄芪30g,党参10g.白术10g.当归10g,陈皮10g,升麻5g.葛根10g.沙参15g,麦冬

15g,五味子10g,天花粉30g,石斛10g,山药10g,茯苓15g,炙甘草5g,

加减:低热加地骨皮、青蒿各10g,关节疼痛加海桐皮、秦艽各10g;胃脘不适加佛手片、香橼皮各10g,纳差加炒谷麦芽各15g,便溏加白扁豆、薏苡仁各15g,,

中成药:生脉饮口服液,每次20m1,每日3次;合补中益气丸每次6g,每日2次。

4.阳虚津凝证

本证临床较为少见。多见于禀赋阳虚气弱者,或病程迁延日久.阴液亏虚,阴损及阳转化而成。

症状:口眼干燥,体倦神疲,少气懒言.手足畏冷,心悸水肿,腰酸膝软,尿清便溏,关节肿痛不温,舌质淡嫩,舌体胖大有齿痕,脉迟缓无力。

治法:温阳育阴.益气布津。

方药:右归丸合二仙汤加减。

生、熟地黄各15g.天麦冬各10g,山药12g,山萸肉12g,杜仲10g,枸杞子10g,制首乌15g,女贞子10g,当归10g,菟丝子10g,仙茅10g,淫羊藿10g.巴戟天10g,功劳叶15g,

加减:水肿加防己10g,黄芪30g,茯苓15g;便溏加干姜、白术各10g.,手足心热加知母、黄柏各10g;关节肿痛加桂枝、防风各10g、青风藤15g.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每次6g,或右归丸每次9g.每日2次。

临床体会:治疗本证不应囿于“阴虚者必燥,燥甚者阴伤”的常理而一味滋润。应以甘平、甘淡、甘辛为宜,防止过于辛温香燥,.以免耗伤阴津。

5.气血瘀阻证

症状:口咽干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眼干涩少泪,关节屈伸不利,肢体刺痛或麻木不温,肌肤甲错.皮下结节或红斑触痛,皮肤紫癜,腮腺肿大发硬日久不消,肝脾肿大,妇女兼见月经量少或闭经,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苔少或无苔,舌下络脉瘀曲,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养阴生津。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10g.生地黄15g,赤芍10g,鸡血藤30g,桃仁g,红花10g,柴胡10g,枳壳10g,牛膝15g,麦冬15g.玄参15g,天花粉20g,鹿衔草10g,益母草30g,甘草6g.

加减:腮腺肿硬加夏枯草、山慈菇各10g;肝脾肿大加丹参30g,茜草10g;皮肤紫癜加牡丹皮、紫草各10g;肢体刺痛加苏木、刘寄奴各10g;皮下结节红斑疼痛加穿山甲、皂角刺各10g;关节畸形、皮肤粗糙者,加水蛭、土鳖虫各6g。

中成药:大黄蛰虫丸.每次3g.每日2次。或血府逐瘀口服液。每次20ml,每日3次。或复方丹参滴丸,每次mg,每日2次。

1.因病程长久,病情易反复,故患者应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保待心情愉快.适当休息.

睡眠充足.避免精神紧张及过度疲劳。

2.注意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及湿度·避免风寒湿及燥热之邪的侵袭。

3.饮食宜进稀软易于消化之品,注意保证充足的营养。有内热者,饮食宜清淡,忌食

肥甘厚味及辛辣之品.严格禁酒.因酒性辛热,最易耗津。忌食辛辣厚味,如胡椒,葱姜,韭菜等燥烈之物及油腻生硬之品,以防损伤脾胃。注意调配合理饮食,严禁暴饮暴食,以营养丰富,清淡,高维生素的半流质为宜,可选食面条、米粥、番茄汤、银耳汤,勿干食,有条件者可常饮泉水以滋阴生津。应当多食清淡蔬菜、水果及牛乳等。

三、疗效评价

1、主观症状:乏力程度,口干、眼干的程度,关节症状,皮肤黏膜口情况

2、客观指标:

(1)非特异性炎症指标:免疫球蛋白、ESR、CRP、补体等

(2)脏器损伤情况:肺部CT及肺功能、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

骨质疏松症

(中医:骨痿)

诊断:

目前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诊断标准。基于dxa测定:

  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不足1个标准差属正常;

  降低1~2.5个标准差之间为骨量低下(骨量减少);

  降低程度等于和大于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

  骨密度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时为严重骨质疏松。

  现在也通常用t-score(t值)表示,即t值≥-1.0为正常,-2.5值-1.0为骨量减少,t值≤-2.5为骨质疏松。

二、治疗:

本病病变主脏在肾兼及肝,性质属虚证,病理以肾虚、精血不足为主。临床可分为肾阴虚、阴虚火旺、肝肾两虚、阴阳两虚等证候。治疗以补肾滋阴、填精壮骨为主。

1.肾阴虚证

症状:起病缓慢,腰背部疼痛或驼背,或足跟痛,日轻夜重,或有骨折。下肢酸软无力,头发稀疏,耳鸣,或头晕,或齿摇发落等。舌质红,少苔,脉细或略数。

治法:滋阴补肾壮骨。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黄10g,山药15g,山萸肉15g,牡丹皮15g,云苓20g,龟甲15g,鹿茸10g,黄精15g.

加减:兼气虚加党参10g,鸡血藤30g;疼痛甚加白芍15g,甘草5g;病情重者可加紫河车15g养血益精。

2.阴虚火旺证

症状:腰背部序痛,或足跟痛,或驼背,或骨折,急躁易怒,五心烦热,心烦少寐。腰膝酸软无力,面时烘热而汗出,或眩晕,或潮热盗汗。舌质红或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补肾壮骨。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知母20g,黄柏10g,山药15g,山萸肉15g,牡丹皮15g,泽泻15g,茯苓20g,熟地黄10g,龟甲15g,鹿茸10g.

加减:兼气虚加党参10g,鸡血藤30g;腰背痛加续断、杜仲、桑寄生各10g;潮热盗汗加生龙骨、生牡蛎(先煎)各30g;少寐加阿胶、炒枣仁各10g。

3.肝肾两虚证

症状:起病缓慢,腰背部疼痛或驼背.或骨折,骨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头晕目眩。或筋惕肉瞤,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清。舌质红.脉弦细或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方药:壮骨丸加成。

熟地10g,狗骨15g,龟甲15g,当归15g,牛膝20g,白芍15g.陈皮15g,知母15g,黄精15g。

加减:症状明显可加枸杞子、木瓜各10g,鸡血藤30g;头晕目眩加钩藤、山萸肉各10g,

4.阴阳两虚证

症状:时有骨痛肢冷或腰背部疼痛,或足跟痛,腰膝酸软,畏寒喜暖,四肢倦怠乏力,面色少华或灰滞,纳差或便溏。舌质淡.体胖或有齿痕,脉沉无力。

治法:补肾壮阳.强筋健骨。

方药:无比山药丸加减。

山药20g,菟丝子20g.五味子10g,肉苁蓉20g,杜仲20g,泽泻15g.熟地10g,牛膝15g,巴戟天15g,山萸肉15g.云苓15g,赤石脂15g.补骨脂20g.

加减:畏寒冷痛加制附子10g,肉桂、细辛各3g;便溏加白术、党参各10g;腰背痛加续断、桑寄生各15g.

1.营养指导患者饮食生活,合理调整营养,适当增加蛋白质,钙、磷食物,其他营养素如维生素c及许多微量元素(镁、锰、钼、钠、硼、氟、锶、锌等),也应注意以食物补充为宜。

有人提出从儿童开始,饮食要富有钙质,孕期、哺乳期、妇女、老人等尤应注意补钙.以弥补骨质丢失。有的学者认为骨质疏松症中以钙为中心的营养疗法是最基本的方法,不能缺少。含钙多的食品如乳制品、小鱼、豆类、海藻等。也可选用各种食疗法滋阴补肾壮骨。

2.日光浴防治法定时晒太阳是一种免费的有效措施.每日户外日晒不少于30分钟,日晒时仅暴露身体几处(头、颈、前臂、下肢)即可。

三、疗效评价

1、临床症状:骨痛、肌无力、骨折等情况。

2、dxa测定值。

赞赏

长按







































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his.com/xyxc/94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