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血管炎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


白癜风可以治愈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29/6288655.html

戳上面的蓝字了解更多内容!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方法:医院儿科年1月-年5月收治的例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59例)和试验组(59例)。对照组给予低剂量(mg/kg)丙种球蛋白治疗,1次/d,连续治疗5d;试验组给予高剂量(2g/kg)丙种球蛋白治疗,1次/d,连续治疗5d。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肌病变发生率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采用高剂量和低剂量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效果相当,应用低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可减少治疗负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血管炎综合征,又被称为小儿川崎病[1]。患儿会出现急性发热和全身血管炎症表现,对患儿的心肌及冠状动脉的影响最为严重[2]。笔医院儿科年1月-年5月收治的例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研究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医院儿科年1月-年5月收治的例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过各项检查均符合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诊断标准;(2)临床资料均完整,可以参与本次研究;(3)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手足肿胀、口腔黏膜充血等表现。排除标准:(1)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及血液病。(2)严重感染及配合度较低。(3)遗传性疾病及外伤;(4)有丙种球蛋白过敏史。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59例)和试验组(59例)。对照组年龄1~9岁,平均(5.1±0.9)岁;男女比例33∶26。试验组年龄1~11岁,平均(5.9±0.9)岁;男女比例29∶30。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医院伦理委员会核实批准,患儿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

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阿司匹林(生产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1)抗炎抗凝治疗,开始给予剂量为30~50mg/(kg·d),分3~4次服用;至热退、炎性指标恢复正常减量至3~5mg/(kg·d),分3~4次服用。对照组给予低剂量(mg/kg)丙种球蛋白(生产厂家: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F)静脉滴注治疗,1次/d,连续治疗5d。试验组给予高剂量(2g/kg)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1次/d,开始滴注速度为20滴/min,15min后如患者无不良反应,可调整滴注速度,但不得超过60滴/min。两组均连续治疗5d。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临床疗效。疗效评定标准,痊愈:治疗后患儿实验室生化指标检测恢复至正常范围,发热、淋巴结肿大、手足肿胀等临床表现完全消失;显效:治疗后患儿实验室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基本趋于正常,发热、淋巴结肿大、手足肿胀等临床表现基本消失;有效:实验室生化指标检测显示有所改善,发热、淋巴结肿大、手足肿胀等临床表现有所改善;无效:患儿治疗后无任何改善,甚至出现病情恶化情况。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2)临床症状消退时间。观察两组患儿发热、淋巴结肿大、手足肿胀、黏膜充血消退时间。(3)观察两组患儿心肌病变和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临床症状消退时间)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临床疗效、心肌病变和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比较

两组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心肌病变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心肌病变发生率为5.08%,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3.39%;试验组心肌病变发生率为1.69%,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1.69%。两组心肌病变发生率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论

 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儿科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原因至今不明确[3-4]。患儿会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口腔黏膜和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及手足肿胀发硬等临床表现,此种疾病通常会累及全身动脉,引发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等心脏损害[5]。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已经得到印证,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的机制可能如下:(1)中和细菌产生的超抗原或其他病原菌产物[6-7];(2)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产生;(3)中和病理性自身抗体;(4)调节Fc段受体功能[8-9];(5)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通过增强调节性T细胞功能抑制T细胞活化[10-11];(6)抗氧化效应;(7)抑制Th17细胞的分化。丙种球蛋白由于来源有限,价格昂贵,部分患者难以承受[12-13]。因此,探讨较低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显示,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肌病变发生率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高剂量和低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的效果相当,应用低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明显减少患儿医疗费用。但由于本研究病例数较少,进一步结论尚需更大样本量的病例研究。

 综上所述,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采用高剂量和低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效果相当,应用低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可减少治疗负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冬娥,周瑞,陈名武.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J].中华全科医学,,17(6):-.

[2]阳勇,甯交龙,刘亚.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30(36):-.

[3]王小红,王江涛.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类百日咳综合征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30(1):99-.

[4]张静静,罗婧.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3(30):59-62.

[5]阿衣吐拉·阿不热衣木.不同剂量人免疫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3(6):-.

[6]乐园,杨曦,刘桂英.儿童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治疗进展[J].中国医药,,13(8):-.

[7]陈蕾.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应用效果评估[J].医学理论与实践,,30(19):-.

[8]卿爽.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10(27):64-65.

[9]李红霞.儿童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不敏感川崎病16例的临床特点及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32(33):48,50.

[10]富洋.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早期识别与治疗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45(5):-.

[11]李丹,冯媛,耿玲玲,等.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静脉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2(4):81-85.

[12]敖登刚.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诊治要点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12(1):.

[13]黎海强,吴锋华,古超群.小儿川崎病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前后炎性指标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1(3):51-53.

《中外医学研究》第19卷第1期(总第期)年1月

END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his.com/xyxc/734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