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通常在2~24小时内消退,但反复发生新的皮疹。病程迁延数日至数月。临床上较为常见,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作一次荨麻疹。
荨麻疹病因复杂,约3/4的患者不能找到原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常见病因有食物及食物添加剂、吸入物、药物、感染、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昆虫叮咬、精神因素、内脏和全身性疾病、遗传因素等。
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释放组胺、合成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等引起血管扩张及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真皮水肿是荨麻疹发病的中心环节,引起肥大细胞活化的机制可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
Ⅰ型荨麻疹 IgE介导的荨麻疹,患者产生特异性IgE与肥大细胞表面Fc受体有很强的亲和性,与细胞膜受体结合的IgE可存在几个月。此类荨麻疹常伴有呼吸道及胃肠道症状。
Ⅱ型荨麻疹 IgG介导的荨麻疹,在慢性荨麻疹中约35%-40%患者有对Fc受体α亚单位的IgG自身抗体,以及5%-10%患者具有IgG抗IgE自身抗体。这些抗体活化嗜碱性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介质,需要补体经典途径级联反应的活化。
Ⅲ型荨麻疹 又称免疫复合物介导荨麻疹,多见于血清病及荨麻疹性血管炎,主要是可溶性抗原与相应IgG或IgM类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产生过敏毒素,使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脱颗粒,组胺等化学介质释放,导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局部水肿而产生荨麻疹。
Ⅳ型荨麻疹 又称T细胞介导荨麻疹。用人肥大细胞株-1与活化的T细胞可以诱导组胺、b-氨基己糖苷酶及TNF-α的产生。肥大细胞表达组织相容复合体Ⅰ及Ⅱ分子以及共刺激分子CD86及CD40。肥大细胞的活化不是通过获得性免疫机制,而是某些物理因子或某些分子的毒性作用,包括生物异源物质或有关自发免疫的膜受体。
某些食物、药物、各种动物毒素以及物理、机械刺激可直接诱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导致荨麻疹发生。
本病较常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先有皮肤瘙痒,随即出现风团,呈鲜红或苍白色、皮肤色,少数病例可仅有水肿性红斑。风团大小和形态不一,发作时间不定。风团逐渐蔓延,可相互融合成片。风团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少数可长至数天后消退,不留痕迹。根据病程,可将本病分为急性和慢性荨麻疹。
A.
起病较急。患者常突然自觉皮肤瘙痒,很快于瘙痒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可孤立分布或扩大融合成片,皮肤表面凹凸不平,呈橘皮样外观,微血管内血清渗出急剧时,压迫管壁,风团可呈苍白色。数小时内水肿减轻,风团变为红斑并逐渐消失,不留痕迹,皮损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但新皮损可此起彼伏,不断发生。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心慌、烦躁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样症状,胃肠道黏膜受累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累计喉头、支气管时,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感染引起者可出现寒战、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
B.
皮损反复发作超过6周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患者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生,常达数月或数年之久,偶可急性发作,表现类似急性荨麻疹,部分患者皮损发作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阿司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青霉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麻醉剂、酒精、发热性疾病都会加剧荨麻疹。
C.
接触性荨麻疹
皮肤接触某些变应原后发生风团和发红。
皮肤划痕荨麻疹/人工荨麻疹
患者对外来较弱的机械性刺激引起生理性反应增强,于皮肤上产生风团。患者主诉在搔抓后,或在紧束的腰带、袜带等处局部起风团瘙痒,由于搔抓而风团产生更多。
寒冷性荨麻疹
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家族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缺陷在染色体1q44上10cM区。自婴幼儿期开始发病,常持续终生。在受冷后4小时发生迟发性反应,皮损是不痒的风团,可以在青紫的中心,周围绕以苍白晕,皮损持续24-48小时,有灼烧感,并伴有发热、关节痛、白细胞增多等全身症状。另一种为获得性,较常见,表现为接触冷风、冷水或冷食物后,暴露或接触部位产生风团或斑块状水肿。
胆碱能性荨麻疹
因运动、摄入热的食物或饮料、出汗及情绪激动等使胆碱能性神经发生冲动而释放乙酰胆碱,然后使嗜碱性粒细胞内的环磷酸鸟苷的水平增高致释放组胺。本病可反复发作数月或数年,但可自发性缓解。
日光性荨麻疹
日光照射后数分钟后在暴露部位出现荨麻疹,1小时内消失,较少见。
治疗原则为抗过敏和对症治疗,但首先应争取去除病因。
急性荨麻疹
首选没有镇定作用的H1受体拮抗剂治疗。具有镇静作用的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疗效更强,主要用于治疗较为严重的荨麻疹;维生素C及钙剂可降低血管通透性,与抗组胺药有协同作用;伴腹痛可给予解痉药物;脓毒血症或败血症引起者应立即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并处理感染病灶。
急性发作、皮疹广泛或有喉头水肿时,可临时性应用肌内注射肾上腺素或抗组胺剂等。
慢性荨麻疹
以抗组胺药为主,给药时间应根据风团发生的时间进行调整,如晨起时较多则应临睡前给予稍大剂量;风团控制后益继续用药并逐渐减量;一种抗组胺药无效时,可2-3种联用或交替使用;顽固性荨麻疹单用H1受体拮抗剂疗效不佳者,可联用H2受体拮抗剂,还可酌情选用利血平、氨茶碱、氯喹、雷公藤等口服。
特殊类型荨麻疹
在抗组胺药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荨麻疹可联合使用不同药物。如皮肤划痕症可用酮替芬;寒冷性荨麻疹可用酮替芬、赛庚啶、多塞平等;胆碱能性荨麻疹可用西替利嗪、酮替芬、阿托品、丙胺太林;日光性荨麻疹可用氯喹;压力性荨麻疹可用羟嗪。
夏季可选止痒液、炉甘石洗剂,冬季则选有止痒作用的乳剂(如苯海拉明霜)。
参考文献: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皮肤性病学(第七版)
声明:医院皮肤科北京中科白颠疯曝光乌鲁木齐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his.com/xyxc/3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