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血管炎

痛风就用土茯苓


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

------《本草纲目》

随着现代人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经常大鱼大肉喝大酒,痛风的发作几率逐年递增。说起痛风的治疗,无非是在急性期的时候,服用非甾体、激素等药物抗炎止痛。缓解期的时候,终身服用控制尿酸的药物。而以后的饮食也基本上告别各类海鲜、酒类以及各种高嘌呤食物,可谓是相当痛苦,毕竟民以食为天嘛。对吃食相当丰富的现代社会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买得到、吃得起,却不能吃了。

同时终身服用药物,也意味着各种药物的副作用会席卷而来。但是比起痛风的剧痛,恶心、拉肚、食欲不振、浮肿等症状,患者可能也会避重就轻,宁可承受一些副作用,也好过忍受痛风带来的痛苦。

那么中医治疗痛风有什么好办法吗?今天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味中药,土茯苓!

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广东、浙江、安徽、湖南、四川等地。该植物蔓生如莼,被称为过山龙、过岗龙者,乃言其藤藤相接,攀援而至满山之意;其根茎呈块状而不规则,其结节状隆起如盏连缀,大若鸡卵,半在土中,皮如茯苓,故得名。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功能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

要想用好土茯苓这味药,一定要掌握好两个特点:一是祛湿,二是解毒。尤其是第二个特性。前贤在这方面论述的特别突出:土茯苓利湿导热、凉血解毒,历来为治梅毒要药。明兰茂·《滇南本草》中有一专治杨梅毒疮的单方,即用即用“土茯苓一两或五钱水酒浓煎服”。

同样对于痛风这种湿毒互结的疾病更是疗效显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日常的预防性保健都有着优良的效果,经常单用一味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注意用量急性期不要少于g,日常代茶饮不要少于30g。对于尿酸很高、尿中异味很重的人群,搭配萆薢(10-30g)一起使用效果更佳,并且副作用很少。

群贤见智录

1.朱良春教授擅以通泄化浊法治疗痛风,常用基础方为土茯苓、萆薢、生薏苡仁、泽兰、泽泻、当归、桃仁、红花。方中常加入祛风通络之品,如豨签草、徐长卿、威灵仙、老鹳草、鸡血藤、乌梢蛇、地龙等,同时据证加减。对降泄浊毒药的选择,特别推崇土茯苓、萆薢二味,每方必用,且多重。朱良春认为,土茯苓甘淡性平,主入脾、胃两经,可助升清降;萆薢苦甘性平,主入肾、膀胱二经,有利于分清泌浊。二药皆有除湿、解毒、利关节之功。而痛风既缘于浊毒淤滞为患,用之既能降泄浊毒,又可通利关节,不但降低血尿酸,又能解除骨节肿痛。一般土茯苓用量为30-g,萆薢用量为15~45g。至于湿浊上蒙清窍所致之头痛,亦常用土茯苓治之,一般每日用60-g,随证配伍,多获显效。(《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2.周达人主任医师常以重剂土茯苓治疗妇女带下,如白带、白浊、白淫等。一般用量宜重,方可获效。用量为30-g。(《方药心悟》)

3.朱延山在辨证方中重用土茯苓60-g(必要时量更多),治疗梅毒例,总有效率96.75%。[福建中医药,C3):19]

4.阎崇文以身痛逐瘀汤为基本方,重用土茯苓-g,治疗膝关节腔积液,疗效显著。[江苏中医杂志,,7(9):21]

5.王玉常在辨证方中重用土茯苓-g,治疗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蛋白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吉林中医药,(2):14]

6.黎镜分型分级辨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对症属湿热者,常配伍土茯苓90~g。[中西医结合杂志,,11(11):]

7.任继学教授认为,土茯苓上可解毒利咽,散结止痛;中能和中解毒,散湿除满;下可渗透肾络,化毒排浊;内入经络,外达皮腠,为解毒之上品。故常在辨证方中伍用土茯苓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咽喉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对水湿邪毒内盛者必用,用量为15~g。服用该药时忌茶,慎用升散之味。(《方药传真》)

8.范国梁教授常在辨证方中配用茯苓10-g,治疗急、慢性肾炎有蛋白尿者。(《方药传真》)

9.黄和治疗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肝炎、痛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病、血管炎、炎性肠病、过敏性皮炎、湿疹、荨麻疹、痤疮、头痛等病证而属湿浊邪毒壅郁者,常在辨证方中配用土茯苓30-g。凡湿浊毒蕴者必用此药,且剂量宜大。该药甘淡平和,虽重剂服用亦无明显不良反应。大剂煎汤时,宜适当多加水。(《中药重剂证治录》)

10.名医张山雷善用土茯苓治疗杨梅毒疮,其独特之处为大剂量久服,“专用大剂,采用鲜根,熬膏长服”“多服此药,永无后患"。现代临床用土茯苓为主药,配合金银花,或苍耳子,或蒲公英、忍冬藤等清热解毒药组成复方,治疗早期梅毒或隐性梅毒,其血清转阴率在90%左右,而中晚期梅毒治愈率在50%左右。

SHOPPING

更多好物,尽在微店

专注于道地药材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his.com/xyxc/1118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