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视界
8月4日,“星视界——聚焦免疫共话肾事”线上直播会议如约而至,本期交流主题为“CD20单抗在PMN的应用——起源、发展与临床应用”。
本期线上会议有幸邀请到医院王国保教授担任主席,医院艾军教授进行病例分享,医院孔耀中教授和医院汤珣教授参与线上点评。在1个小时的直播中,4位专家围绕交流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王国保教授王国保教授对本期主题以及专家进行了介绍,希望通过本次的讨论能够让大家对CD20单抗在原发性膜性肾病的应用,特别是起源、发展与临床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病例分享
艾军教授
艾军教授首先介绍了一例临床病例。
该患者在第1次入院时为46岁,男性,蛋白尿8个月,眼脸及双下肢水肿4个月。年11月体检发现尿蛋白(++),年3月出现眼睑及双下肢水肿,外院就诊查尿蛋白定量8.53g/24h,SCr76pmol/L,ALB28.9g/L,给予他克莫司(0.5mg每日2次)+氯沙坦钾片治疗3个月,效果欠佳。20年前曾患结核性胸膜炎,经治疗后痊愈;高血压病史8年。通过肾穿刺活检诊断为PLA2R1相关性膜性肾病。
该患者第2次入院时50岁,反复水肿、泡沫尿3年,加重2个月。体格检查发现:BMI30.1kg/m2,血压/mmHg,眼睑水肿,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总体上看该患者为中年男性,反复水肿,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检验及肾穿刺活检提示PLA2R相关性膜性肾病,单用他克莫司有效,可达完全缓解,但减量后迅速复发。此外,合并肥胖,新发糖代谢异常,不除外与他克莫司无关。
治疗方案:利妥昔单抗每次mg/m2,4次;维生素D输注,输液速度从20ml/h逐步提高至ml/h并维持;缬沙坦80mg每日2次;磺胺类药物预防性抗感染1周。
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4次后,患者尿蛋白水平明显下降,白蛋白水平迅速升高,治疗6个月后尿蛋白水平基本维持在1g以下。
在汇报完病例的相关情况后,艾军教授简要介绍了CD20单抗在膜性肾病中应用情况,并详细分析了其在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同时结合三大重要研究指南等解读了CD20单抗在膜性肾病治疗方面的临床借鉴意义。
MENTOR、GEMRITUX、RI-CYCLO三项研究共同证实,利妥昔单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方法,疗效优于环孢素,与环磷酰胺类似;两种方案(方案1:1g,1次/2周×2次;方案2:kg/m2,1次/1周×4次)均能获得长期缓解。而对于如何进一步增强利妥昔单抗效果值得进一步探索。
CD20单抗在难治性特发性膜性肾病中有着相当疗效,感染、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少于激素+钙调速抑制剂/激素+氮芥。新近研究证明,CD20单抗在初治特发性膜性肾病疗效优于环孢素,感染、血肌酐上升等不良反应少;有必要重视CD20单抗在特发性膜性肾病中的作用。
专家点评
王国保教授表示,近年来,临床上对膜性肾病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展,艾军教授围绕CD20单抗在原发性膜性肾病的应用,特别是起源、发展与临床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为一线临床医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孔耀中教授孔耀中教授表示,利妥昔单抗为临床膜性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路径。利妥昔单抗在临床中实用价值高,不良反应较小,这一种全新的、针对B细胞增殖的精准治疗方法。未来希望在机制方面有更深入的研究,对治疗后的情况也需进行观察研究。
汤珣教授
汤珣教授表示,CD20单抗在临床中有丰富的应用经验。在应用初期,往往有一些担忧,剂量用法较为谨慎,随着临床经验的丰富,用法用量越来越有针对性、个性化。从临床应用发现,坚持应用CD20单抗治疗,整体效果令人较为满意。但联合用药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小结
本期视频直播4位专家结合临床病例的应用以及众多研究深入解读了CD20单抗在原发性膜性肾病的应用情况,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剖析,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有实践应用案例。相信这一次的深入交流与探讨会给行业同道带来很大的临床借鉴意义,同时CD20单抗作为治疗膜性肾病的一种新的选择将造福更多的患者。
识别海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his.com/xyxc/11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