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动脉炎(GCA)是颅血管炎的一个众所周知的病因。在这里,我们报告了一例老年女性患者,她患有严重的下肢缺血。在充分药物治疗下,她还是出现了进行性间歇性跛行和右脚溃疡。检查结果高度提示GCA累及股浅动脉。通过血管成形术和放置药物洗脱支架成功地对肢体进行了血管重建。在无动脉粥样硬化迹象的患者中,应考虑GCA是导致下肢缺血的重要原因。血管内干预已经证实是一种治疗GCA导致的肢体缺血的较为安全的方法。
本研究最终发表在JVascSurg杂志上。
——摘自文章章节
组稿人评述
巨细胞动脉炎(GCA)是一种肉芽肿性血管炎,影响大中型血管,通常发生在50岁以上的患者。颞动脉炎是最著名的临床表型,但GCA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一种累及颅外并伴有并发症的全身性疾病。累及外周动脉虽然并不常见,但严重者可能会导致截肢。在这里,经过患者同意,我们成功应用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救治了一位受GCA影响的下肢动脉疾病患者。
病例简介
一位76岁的妇女因右脚感染,溃疡不愈合和严重跛行就诊于血管外科。溃疡由创伤性水疱发展而来,至今已经超过3个月。患者的跛行距离为50米,两年前,她在表现为颞动脉炎后,通过活检被诊断为GCA。颅外GCA常规检查包括全身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显示包括下肢动脉在内的多处部位血管有血管炎的证据。检查显示在内踝下和足背肌腱深处有一穿孔性溃疡(图1)。溃疡底部有脓性渗出物。无法触及足部动脉搏动。炎症标志物无升高,红细胞沉降率为4mm/h,C-反应蛋白水平为0.5mg/L。溃疡细菌培养证实为多菌感染。下肢动脉超声显示右股浅动脉弥漫性狭窄,长段狭窄达50%~75%,与2个月前进行的下肢动脉超声检查相比,狭窄严重程度明显增加。图1许多因素表明GCA是导致患者外周动脉疾病的病因。下肢动脉CTA显示包括双侧股浅动脉在内的多个部位出现高度狭窄和局灶性扩张(串珠)。B超显示股浅动脉血管内膜增厚引起的多个长节段狭窄,部分节段可见充盈缺损(图2)。此外,患者已被诊断为颅外GCA,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两支冠状动脉重度狭窄,这些病变在2年前心肌梗死时已经行支架植入治疗。图2通过免疫抑制、抗血小板治疗和定期运动等非手术治疗情况下,仍然出现严重的肢体缺血和组织缺损,下肢动脉超声提示病人的外周动脉疾病已经进展。没有证据表明患者的GCA处于急性发作期,因此没有更积极的免疫抑制治疗。鉴于肢体受到感染、缺血和免疫抑制的威胁,我们进行了紧急血管重建术。逆行穿刺左侧股总动脉,置入5F血管鞘,导丝导管配合,翻山至对侧造影显示右侧股浅动脉弥漫性重度狭窄,腘动脉近心端管腔直径约2.5mm,腘动脉远端、胫前动脉和腓动脉均无病变,管径分别约为2.5mm、1.3mm和1.5mm。胫后动脉未见显影(图3)。导丝导管配合通过下肢动脉病变段后,应用3xmm和5xmm普通球囊进行预扩张,然后应用5xmm和8x50mm的Lutonix药物涂层球囊再次扩张病变段,再次造影显示股浅动脉远端出现新的限流性夹层。遂决定放置一个6x80mm的Eluvia药物洗脱支架完全覆盖夹层段。最终血管造影结果良好,股浅动脉无残余狭窄。图3手术后,患者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均可触及搏动。两个月后,溃疡完全愈合,跛行消失。B超显示股浅动脉和支架内均无明显狭窄。患者在6个月后重新检查,报告行走米后出现跛行。支架近端有新的75%的狭窄。考虑到没有临床或生化证据表明GCA急性炎症发作,推测这是球囊扩张过程中损伤血管内膜,损伤后新生内膜增生的结果。其余的股浅动脉和支架内管腔通畅,未见明显狭窄。计划使用药物涂层球囊进行血管成形术,以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
研究结论
GCA是一种罕见但可以导致严重肢体缺血的病因,在没有动脉粥样硬化证据的下肢动脉缺血患者中应该考虑GCA。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GCA所致严重下肢缺血的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在慢性血管壁炎症的情况下,有术后再狭窄的重大风险,密切的术后监测是很重要的。
审稿及组稿:山东第一医院何玉祥副主任医师
编译:山东第一医院张汝铭博士
编辑:血管资讯Oliver
血管资讯学术资讯专区
网址:xgzx.talkmed.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his.com/xyks/11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