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血管炎 > 血管炎症状 > 解剖背部相关肌肉含内肌
当前位置: 小血管炎 > 血管炎症状 > 解剖背部相关肌肉含内肌
背部肌肉组织排列成连续的几层,其中只有深层的肌肉才是真正的背部肌。这些真正的背部肌肉可通过它们的位置和脊神经后(背侧)支的分支对其支配进行区分。颈部以下的肌肉位于胸腰筋膜后层的深部。在腰部,胸腰筋膜各层的轮廓较清楚的部位,它们则占据筋膜的后、中两层之间。
其中最浅的肌肉走行于上肢和中轴骨之间,也称为“移入”肌,包括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该层下方有后锯肌群(上、下锯肌),它们的发育情况不一,但通常都很薄,所有的外部肌都由前(腹侧)支支配。
内肌也有深、浅层之分。浅层包括颈和上胸的夹肌及整个躯干的竖脊肌群。深层包括脊横肌群,该肌群本身又可分为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和枕骨下肌。最深层是棘间肌和横突间肌。
1背部整体浅中层观斜方肌
上背及中背的表层肌肉,并根据其肌纤维走向分成上、中、下三部分。
起点: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C7~T12棘突
止点:锁骨外三分之一,肩峰,肩胛冈
功能:上抬、后缩、旋转肩胛;下部纤维降肩胛
神经支配:副神经
背阔肌:
是一块大的、扁的、三角形肌肉,位于腰部和胸下部。背阔肌和大圆肌一起形成腋后壁。当臂对抗阻力内收时,壁被加强,整个背阔肌下外侧缘能追踪至髂嵴的附着点。
背阔肌的下外侧缘通常在腰三角与腹外斜肌后缘分开,该小三角的基部是髂嵴,它的底面是腹内斜肌。
起点:T7~L5棘突,胸腰筋膜,髂嵴,最下三肋
止点:肱骨结节间沟
神经支配:胸背神经
作用:后伸、外展、内旋肱骨。参与呼吸。
肩胛提肌
附着点:
起点:C1~C4横突后结节
止点:肩胛上角到脊柱内侧缘
功能:提肩胛,内、下旋关节盂
神经支配:C3.C4腹支和肩胛背神经
液针刀治疗颈肩腰腿痛临床研修班
小菱形肌:
附着点:
起点:项韧带,C7和T1椎体
止点:肩胛冈下部肩胛骨内侧缘
功能:固定肩胛骨,后移、旋转肩胛骨使关节盂下降
神经支配:肩胛背神经
大菱形肌
附着点
起点:T2~T5棘突
止点:肩胛冈上部肩胛骨内侧缘
功能:固定肩胛骨,后移、旋转肩胛骨使关节盂下降
神经支配:肩胛背神经
上后锯肌
附着点:
起点:项韧带,C7~T3棘突
止点:2~4肋上表面
功能:升肋
神经支配:上部胸神腹支
下后锯肌
附着点:
起点:T11~L2棘突
止点:9~12肋下面
功能:降肋
神经支配:下部胸神经腹支
2内肌浅层包括颈和上胸的夹肌及整个躯干的竖脊肌群。深层包括脊横肌群,该肌群本身又可分为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和枕骨下肌。最深层是棘间肌和横突间肌。
头夹肌:
附着点:起自项韧带下半部背侧缘和第7颈椎至第3胸椎(C7一T3)椎体棘突,向外上侧附着于颞骨乳突和枕骨上项线的外侧部1/3。
位置关系:关系头夹肌上部位于胸锁乳突肌之下,而其余的部分则位于后上锯肌,菱形肌和斜方肌深面。在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之间,在肩胛提肌上后方形成了颈后三角底。头夹肌的深处是竖脊肌群的上部和颈半棘肌。
神经支配:颈中部脊神经背支支配
颈夹肌
附着点:与第3~6胸椎(T3~T6)棘突相连,上行,与第2~3颈椎(C2~C3)横突的后结节相连。
位置关系:颈夹肌位于上后锯肌、菱形肌和斜方肌的深处。它的深部联系包括竖脊肌群上部和下半棘肌群。
神经支配:由下颈部和上胸部脊神经背支的内侧分支支配。
功能(头夹肌与颈夹肌):两侧的夹肌共同作用使头直接后伸。单独作用使头拉向一侧,并轻微转动,脸转向同侧。每一块颈夹肌都与两侧的胸锁乳突肌协同发挥作用。
竖脊肌:
竖脊(骶棘)肌群位于脊柱的两侧。它形成一块大的肌腱,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大小和组成:在骶骨部和下腰部比较窄,越近连接处,它就越坚韧且越类似于肌腱。它在上腰部膨大形成一个肥厚的肌块,并可分为3个柱状肌,它们由外侧到中线依次是:髂肋肌,最长肌和棘肌。这些柱状肌可再细分如下:
髂肋肌分:腰、胸、颈髂肋肌;
最长肌分:胸、颈、头最长肌;
棘肌分:胸、颈、头棘肌;
髂肋肌参考图:
腰髂肋肌(1) 发自髂嵴,至5~12肋骨角。
胸髂肋肌(2) 发自下6节肋骨,至头端的6节肋骨角。
颈髂肋肌(3) 发自近头端的肋骨,止于中部颈椎横突的后结节。
最长肌:胸最长肌是竖脊肌最大的延续肌肉。在腰部,它与腰髂肋肌相混合,并且部分纤维附着于腰椎横突和副突后面的全长及胸腰筋膜中层;颈最长肌位于胸最长肌内侧;头最长肌位于颈最长肌和头半棘肌之间。
胸最长肌(4),起自腰椎横突和副突,至T1~12横突尖,下9~10个肋结节与肋骨角之间;
颈最长肌(5),起自T4.5横突,至C2~6横突后结节;
头最长肌(6),起自上4个或5个胸椎横突及下3或4个颈椎关节突,至乳突后缘。
棘肌:胸棘肌是竖脊肌在内侧的延续肌肉,它不明显,不易分享,位于胸长肌内侧并与之合二为一;与胸11.12棘突和腰1.2棘突相连。颈棘肌,有存在时,与项韧带下部、第7颈椎棘突以及枢椎棘突相连,偶面也连于稍下方的两个椎骨棘突。头棘肌经常与头半棘肌有一定程度的结合,也可独立。
位置关系:胸、腰部的竖脊肌被胸腰筋膜所覆盖,并且下后锯肌和菱形肌、夹肌分别于下方和上方将其覆盖。在腰部,竖脊肌位于胸腰筋膜后、中层之间。
神经支配:受颈下部、胸部及腰部的脊神经背支的外侧和中央支支配。
作用:竖脊肌群在进行抗重力时可以使脊柱伸和侧屈。它可进行离心性收缩并借助于重力来控制脊柱的前屈和侧屈。收缩可对抗腹部肌群(腹直肌和腹斜肌)的作用而使躯干伸展。
横突棘肌:
横突棘肌群包括: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
半棘肌:
半棘肌向下附着向上附着胸半棘肌T6~10胸椎横突T1~4及C6.7棘突颈半棘肌T1~5或6横突C2~5棘突头半棘肌T1~6.7和C7横突尖端,C4.5.6关节突枕骨上、下项线间区的内侧部分多裂肌:
多裂肌由许多肉束和腱束所组成,它们位于深处,并填充于骶骨至枢椎棘突的侧沟。
回旋肌:胸回旋肌由11对大致呈四边形的小肌肉所组成。其中的每一块都将一块椎骨横突的上部和后部与其上一椎骨的下缘和侧面相连。它们的一些纤维会延伸到上一椎骨棘突的底部(长转肌)。
颈、腰回旋肌是一些不规则的可变肌束,它们的连接与胸回旋肌相似。
神经支配:所有的横突棘肌群都受脊神经背支支配,通常是其内侧分支。
功能:胸、颈半棘肌可伸展脊柱的胸部和颈部,并使其转向对侧。头半棘肌可以使头部得以伸展,并使脸略转向对侧。
棘间肌(示意图)
棘间肌是成对的短肌束,它的上下与相邻脊椎棘突顶端和任意一侧的棘间韧带相连。它们在颈部最为明显,包括6对肌肉,第1对位于枢椎和第3颈椎之间,最后一对位于第7颈椎和第1胸椎之间。在胸部,它们存在于第1、2胸椎(有时是第2、3胸椎)和第11、12胸椎之间。在腰部,5个腰椎间有4对棘间肌。有时,在最后一块胸椎与第1腰椎之间,及第5腰椎和骶骨之间还各存在一对。有时颈棘间肌会跨过2个以上的脊椎。
横突间肌(腰部示意图):
是脊椎横突之间的小块肌。它们在颈部发育的最好,包括前后两组,被脊神经腹侧支分隔。横突间后肌分为内侧和外侧两部分,由脊神经背支和腹支支配。
在胸部,它们只由单个的肌肉组成,并且仅存在于下3块胸椎和第1腰椎的横突之间。在腰部,它们也含有两组肌肉。一组为横突间内侧肌,连接脊椎副突与下一脊椎的乳突;另一组是横突间外侧肌。
背部短肌的作用:
背部短肌的最主要功能可能是维持姿势。短肌可维持邻近脊椎的稳定、在脊柱整体活动时调控它们的运动,并使竖脊肌发挥更有力的作用。从理论上,短肌可以使脊柱伸(多裂肌、棘间肌)、侧屈(多裂肌、横突间肌)和旋转(多裂肌、回旋肌),但作用的具体方式不明确。
1、本文来源于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2、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关于举办“针刀微创临床应用尸体解剖高级研修班”通知
为了进一步规范针刀技术,普及针刀基础理论知识,提高针刀操作技术水平,增强利用针刀技术更广泛的为患者服务的能力,推动全国针刀医学的发展,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主办、医院承办、中国针刀医学网协办的“全国第十三届针刀医学培训班”(项目名称:针刀医学治疗疼痛进展学习班项目编号:BZ)将定于年6月22日至6月29日在南宁举办“针刀微创临床应用尸体解剖高级研修班”。本次学习特邀请国内著名针刀资深专家前来授课,并邀请省内外针刀专业医师进行学术交流。
宋兴刚
中国针刀医学临床实战AB班特级专家
主任医师,山东省疼痛研究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委员,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及滨州医学院,主要从事中药治疗三高症、心脑及周围血管病和针刀医学技术治疗骨关节病等临床工作。
师承针刀医学创始人朱汉章教授及医学泰斗庞继光教授,特别是治疗颈腰椎病,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关节炎等症,用针刀治疗往往有立竿见影效果,临床治疗数千例,大多数用一个疗程(4次)即可痊愈。
段朝阳
中国针刀医学临床实战AB班解剖专家
主任,中国针刀医学临床实战AB班解剖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委员,医院副院长。
针刀医学实战专家,对人体全身肌肉力学、神经血管深有研究,在尸体标本上讲解针刀操作技法,以骨性标志和肌性标志示范提标定位。
王海东
中国针刀医学临床实战AB班带教专家
主任医师,教授,医院痹病(风湿骨病)科主任,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风湿病研究所所长,甘肃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擅长中西医结合防治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病、血管炎、风湿寒性关节痛、产后风湿、干燥综合症、颈腰椎病、骨性关节炎、椎间盘病变、肩周炎、腱鞘炎等,尤其擅长使用小针刀治疗风湿性疾病所致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及慢性软组织损伤。
一.培训内容
颈项部
①针刀治疗项韧带损伤 ②针刀治疗胸锁乳突肌损伤
③针刀治疗肩胛提肌损伤 ④针刀治疗头夹肌损伤
肩背部
①针刀治疗肩周炎 ②针刀治疗冈上肌损伤③针刀治疗冈下肌损伤
④针刀治疗菱形肌损伤⑤针刀治疗三角肌滑囊炎 ⑥针刀治疗肱二头肌短头肌腱炎
上肢部
①针刀治疗网球肘 ②针刀治疗桡肱关节滑囊炎③针刀治疗桡骨茎突狭性腱鞘炎④针刀治疗腕管综合症 ⑤针刀治疗屈指肌腱鞘炎 ⑥针刀治疗腕背伸肌腱鞘炎
腰部
①针刀治疗腰段棘上韧带损伤 ②针刀治疗棘间韧带损伤 ③针刀治疗腹外斜肌损伤 ④针刀治疗腰肋韧带损伤 ⑤针刀治疗腰三横突综合症
臀部
①针刀治疗骶棘肌下段损伤 ②针刀治疗梨状肌损伤
③针刀治疗臀中肌损伤 ④针刀治疗慢性臀部肌损伤
下肢部
①针刀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②针刀治疗髌韧带损伤 ③针刀治疗髌下脂肪垫炎 ④针刀治疗髌骨软化症 ⑤针刀治疗跖管综合症 ⑥针刀治疗跟骨骨刺
针刀治疗腰椎病的机理、腰椎局部解剖
腰椎疾病的诊断思路与方法、颈椎局部解剖
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机理,颈椎病的诊断思路与方法
环枕筋膜挛缩型颈椎病诊断、针刀手法治疗要点
勾椎关节旋转(侧方)移位型颈椎病诊断,针刀、手法要点椎体前后方移位型诊断、针刀手法治疗要点
腰椎滑脱的针刀治疗、手法要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针刀、手法治疗要点;
腰椎骨质增生症的诊断与治疗
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针刀配合整脊疗法治疗各种脊柱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三叉神经痛等)
针刀治疗各种脊柱疾患(如:驼背、脊柱侧弯、小儿斜颈)
针刀医学结合国外套管针治疗慢性痛疼、软伤科疑难杂病,韩国套管针治疗慢性疼痛疗法(可选)
针刀医学神经触激术:通过针刀触及神经,加强神经致敏现象,产生应激反应,致使该神经所支配的肌群受到抑制,从而使肌张力降低,抑制神经对肌肉的传入冲动,消除或减轻肌痉挛,对肌紧张起到松弛作用。
针刀结合臭氧、射频,治疗常见颈肩腰腿痛、脊柱性疾病
针刀结合臭氧适应症治疗各种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各种腰椎病、肩周炎,股骨头坏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各种关节强直、各种骨质增生疾病,以及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
介绍针刀医学全新发展动态,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对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的病因病理,鉴别诊断,最佳治疗方案,最新治疗进展做进一步的剖析;
详细讲解针刀适应症、禁忌症、十大诊疗误区
二.招生对象凡从事骨科、疼痛科、针灸推拿科、针刀、软伤科、麻醉科、康复理疗科、医院、门诊、诊所的临床医生均可参加。
三、证书1.学员结业后颁发结业证,并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授予国家Ⅰ类医学继续教育学分证书(5分);
2.办理证书:请带2寸彩照4张,身份证复印件及职称证、学历证、执业医师证复印件(办理结业证、学分证明、上网认证用)。
五、培训事项培训地点:南宁培训费:人民币元(包括:授课费、资料费、见习费、合影费、结业证书费)一次报名,终生免费!!培训时间:年6月22日至6月29日(6月21日报到)。
针刀医学临床应用高级研修班回执卡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务职称
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
从事针刀年限
注明:鉴于保证培训班的教学质量,本班有名额的限额,请学员务必提前电话报名
报名费:元(报名费含在学费之内)以便安排。提前报名者可获得G全国疼痛培训班相关音视频和文字资料。
全国统一报名及咨询
☆特别提示:为提高培训质量,此次学员名额有限,为保证您的席位,请收到此通知后及时报名!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his.com/xyzz/2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