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血管炎

反复呼衰为哪般


病例汇报:王晓月

单位:医院

54岁女性患者,间断性发热伴咳嗽3年,急性加重,双肺弥漫性病变,是什么原因导致患者病情反复,迁延不愈?如何选择治疗方案?患者抗感染、对症等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检查结果大部分为阴性,如何调整下一步的诊疗方向?且看本期大查房。

病例介绍

基本信息

患者,女,54岁,退休。入院时间:年11月9日。

主诉

间断性发热伴咳嗽3年,再发伴胸闷5天。

现病史

3年前患者受凉后出现发热,热峰40.0℃,无畏寒、寒战,伴流涕、咳嗽,多白痰,伴胸闷气喘,后至A院就诊。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3.16×/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0.1%;超敏CRP.8mg/L,降钙素原2.59ng/ml,血气分析:pH7.45,PaOmmHg,PaCOmmHg;胸部CT提示两肺间质性炎症(图1)。予吸氧、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莫西沙星、奥司他韦等治疗。

图1年2月16日患者外院胸部CT

患者热峰不退,气喘明显,且出现乏力、多汗。血气分析:pH7.46,PaOmmHg,PaCOmmHg。胸部CT:两肺广泛分布片絮状高密度影(无原片),转ICU。下病重,升级“美罗培南”,并予无创机械通气,交代家属随时准备气管插管。1周后,患者体温逐渐降至正常,气喘改善,复测血气:pH7.47,PaOmmHg,PaCOmmHg,后出院。出院诊断:重症肺炎,Ⅰ型呼吸衰竭。

此后,患者“感冒”时常发作,医院诊治,平均每年住院1~2次,有时抗感染1周即好转。有时进展为肺炎,有时需无创机械通气。

年2月3日至年2月11日在B院就诊,症状类似,治疗前后胸部CT见图2(余资料患者遗失)。

图2年2月3日和2月11日患者外院胸部CT

年11月5日,患者受凉后出现发热,热峰38.6℃,无规律性,伴干咳,活动后胸闷不适,于家中休息后未缓解,遂来我院就诊。完善血常规、CRP、胸部CT等检查后[CRP.87mg/L(↑),AST52U/L(↑),CK20U/L(↓),K+3.3mmol/L(↓),Ca2+2.06mmol/L(↓)],11月9日拟“两肺病灶查因”收住入院。

既往史

有左乳腺结节病史3年,平素体健,无明确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等病史。

个人史

长期居住南京,周围环境良好(无化工厂等),否认烟酒史。否认毒物、放射物、粉尘接触史,否认疫水疫源地接触史。

家族史

无特殊。

体格检查

T36.5℃,P80次/min,R21次/min,BP/83mmHg,SpO%。神志清,精神萎。口唇发绀,双肺语颤对称,无胸膜摩擦感;双肺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粗,两下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心率80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或反跳痛,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入院后检查

年11月9日,患者入院后复查血常规,CRP41.71mg/L,嗜酸性粒细胞比率7.4%(↑);血气分析:pH7.47,PaOmmHg,PaCOmmHg,SaO%;ESR:35.00mm/h;生化常规:ALTU/L(↑),AST21U/L。尿/粪常规、凝血五项、BNP及其余指标均在正常范围。

辅助检查

年11月9日,患者胸部CT示两肺弥漫性病变,以中下肺为主。两肺纹理增多模糊,肺野透亮度不均匀,两肺见弥漫性分布片状磨玻璃影。纵隔内见稍大淋巴结,两侧胸腔未见积液,两侧少许胸膜增厚。心脏稍大(图3)。

图3年11月9日患者胸部CT节点1:患者慢性病程,急性加重,双肺弥漫性病变,入院诊断及鉴别诊断如何考虑?感染性疾病,还是非感染性疾病?如何选择治疗方案?是否采用激素治疗?

专家讨论

高晓玲教授:患者胸部CT显示为两肺弥漫性病变,这种影像学表现可以提示多种疾病,如肺间质纤维化、间质性肺炎、结节病、肺血管炎、过敏性肺泡炎、肺蛋白沉积症等。该患者有几处指标可以为入院初步诊断提供一些线索:此次住院患者的炎症指标水平较高,更换抗感染治疗药物及升级“美罗培南”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患者合并呼吸衰竭,抗感染治疗和无创机械通气均可改善;患者肺部影像学改变呈进展性,前期为肺上叶病变,此次住院则为两肺弥漫性渗出;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比率明显增高,伴随白细胞增高。所以诊断方面考虑患者是否存在过敏性肺泡炎,或嗜酸性粒细胞肺炎由于患者当前炎症指标水平偏高,结合其既往抗感染治疗有效的情况,我认为可以继续采取抗感染治疗,以缓解当前症状。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是否有血管炎、过敏性肺泡炎,在稳定患者病情的基础上,给予支气管肺泡灌洗或其他目标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术(TBLB)也可以考虑。激素治疗目前阶段可以暂不考虑,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秦志强教授:该患者中年女性,病程长,反复发热加重,胸部CT可见均匀的磨玻璃影,未见实变;氧分压低,呼吸衰竭明显;CRP和PCT升高,无肺外受损表现。诊断方面,我考虑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胸部CT表现不符合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特点。另外,该患者注意除外结缔组织病导致的间质性肺炎,其病变以下肺和肺外带分布为主,但该患者无肺外受损表现,此种诊断的依据不足。对于继发原因,也考虑过敏性肺泡炎,这需要进行肺泡灌洗来确定,同时也可以排除是否为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下一步还是需要进行肺泡灌洗液的分析,必要时也可行TBLB检查。伍俊教授:

该患者是中年女性,慢性病程,急性加重,肺部阴影伴发热,诊断可从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两方面考虑。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不高,但嗜酸性粒细胞比率较高,结合胸部CT所示双肺磨玻璃影和间质性改变,考虑巨细胞病毒感染、肺孢子菌肺炎,但患者并无明显的免疫缺陷。非感染性疾病考虑肿瘤(淋巴瘤)、结缔组织病、过敏性肺炎等。我认为该患者要在呼吸支持的保护下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通过灌洗液分析疾病的性质(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同时也可以进行病原学检测(如NGS)。

许能銮教授:

该病例双肺弥漫性病变伴发热和呼吸衰竭,第一次发病时起病急,炎症指标水平和中性粒细胞比率高,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后患者氧合改善,给我们的感觉像是感染性疾病。但之后患者病情反复,病程较长,从这一角度再分析,可能并非感染性疾病,或许是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肺间质损害。胸部CT显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渗出,且有局限性肺气肿改变,所以要考虑是否存在过敏性肺泡炎。出于上述考虑,我们要继续追问患者病史,如患者的居住环境、家中是否养宠物、生活环境中有无致敏原、有无鸟类接触史等。另外,需要明确患者有无杵状指、肺部听诊有无帛裂音,以及血清学检查(IgE、自身免疫抗体、ANCA、类风湿因子等),以排除继发风湿免疫病的肺间质损害。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支气管镜的应用非常重要,尤其是细胞灌洗液的细胞学分类检查,必要时也可行TBLB检查。我个人倾向于非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患者每年发病1~2次,既往治疗中是否使用过糖皮质激素?激素使用是否规范?需要进一步明确。

入院诊断及鉴别诊断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我们分别从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两方面考虑(图4)。

图4鉴别诊断分析

入院基础治疗吸氧;口服莫西沙星抗感染;复方甘草酸单铵S保肝;呋塞米、螺内酯利尿消肿;止咳、化痰、平喘等对症治疗。辅助检查细胞角蛋白19片段稍有增高(3.74ng/ml),抗结核抗体五项阴性,自身抗体全部阴性。T-spot无反应性、PPD弱阳性。血G试验、GM试验、内毒素鲎试验正常。总IgE正常范围。食入、吸入过敏原均未见异常。呼吸道九联检、痰普通菌培养、痰真菌培养*2、痰集菌*3均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律,正常范围心电图。心超:左室收缩功能正常,舒张功能减退。肝胆胰脾B超提示脂肪肝,胆胰脾未见异常。肺功能:FVC1.41L(62%),FEV1%pre1.23L(64.7%),DLCO4.91(72.9%),MVV60.8%。中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最大通气量测定中度降低;弥散功能测定降低;残/总百分比轻度增高。电子气管镜检查提示黏膜肥厚,轻度充血水肿,未见出血、新生物,于两下肺灌洗,左下叶背段刷检。未行TBLB/活检,因在灌洗过程中,患者出现气道高反应性,不能耐受。灌洗液G、GM试验均正常,支气管刷片集菌阴性;灌洗液集菌、细菌、真菌培养均为阴性。气管镜灌洗液病理可见组织细胞、上皮细胞、炎症细胞,未见肿瘤细胞。节点2:患者抗感染、对症等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行气管镜检查后觉气喘较前加重,两肺可闻及散在哮鸣音,检查结果大部分为阴性,那么下一步方向如何调整?升级抗生素?无创机械通气?肺穿刺活检?其他?

专家讨论

高晓玲教授:经过上述一系列相对完善的检查后,目前可以除外风湿免疫性疾病、肿瘤,认为过敏性肺泡炎的可能性相对大一些。秦志强教授:患者FEV1/FVC约为87%,目前我个人认为可能是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下降。结合后续的补充检查,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性较小。所以诊断主要从非感染性疾病方面考虑,如过敏性肺泡炎等。遗憾的是由于患者不耐受,无法进行灌洗液细胞分类。下一步需要做灌洗液的成分分析和活检。我的建议是先使用激素缓解症状,再行纤支镜检查。伍俊教授:

目前该患者结缔组织病、细菌、真菌感染等的诊断依据不足。患者双肺弥漫性病变,并不能完全排除感染,可以评估其细胞/体液免疫情况,如T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等相关指标。在抗感染治疗方面,目前仅使用了莫西沙星,是否可以加用一些覆盖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抗生素,如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以及使用支气管扩张剂。该患者没有细菌和真菌感染的证据,是否可以考虑使用激素,在控制症状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完善其他检查,如活检。

许能銮教授:

通过第二次检查基本排除了风湿免疫病引起的间质性肺病、肿瘤、真菌/曲霉感染等。我认为仍需要再行纤支镜肺泡灌洗,以明确细胞分类,进一步明确诊断。有两处问题需要考虑:①如果使用激素,是否会对其细胞分类产生影响?②有无可能在无创机械通气条件下进行肺泡灌洗?

感染性疾病诊断思路

WBC5.3×/L,N59%,L28.6%;ESR0.39mm/h,CRP.87mg/L;呼吸道九联检阴性;输血前八项阴性;G试验、GM试验阴性;抗结核抗体阴性,PPD弱阳性;痰细菌、真菌、集菌均为阴性;气管镜无阳性结果。而且患者病程较长,反复发病。因此初步排除感染性疾病可能。

非感性疾病诊断思路

(1)肺水肿?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BNP正常,心电图正常,心超提示舒张功能减退。使用利尿剂后双下肢水肿消失,但气喘仍存在。(2)肺泡出血?患者无咯血、痰中带血等,血常规检查示Hb稳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未见血性液体。(3)嗜酸性粒细胞肺炎?有发热、呼吸道症状,低氧血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增高,影像学常表现为游走性。(4)过敏性肺泡炎?暴露因素未知;临床表现为干咳、白痰、胸闷气喘、发热、乏力,且病情反复;胸部CT示斑片磨玻璃影、气体陷闭形成马赛克、小结节;弥散功能障碍;气管镜下病原学和病理学检查均为阴性。

过敏性肺泡炎的诊断标准

过敏性肺泡炎的诊断主要基于暴露史、高分辨率CT(HRCT)、支气管镜或组织病理学特征等,ATS指南根据这些特征建立了过敏性肺泡炎的诊断标准,将诊断的可信程度分为确诊(≥90%可信度)、很可能(80%~89%可信度)、可能(70%~79%可信度)、低度可能(51%~69%可信度)和不排除(图5)。对于在HRCT上有明显暴露史、典型过敏性肺泡炎表现且BALF表现为淋巴细胞增多的患者可以经MDT诊断为过敏性肺泡炎,无需进一步检查。其他患者经MDT后决定是否进一步肺活检等。

图5过敏性肺泡炎的诊断

追问病史患者居住一楼,卧室有霉变家具及墙壁,结合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认为过敏性肺泡炎的可能性较大。由于患者既往气管镜检查均为阴性,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后,未能再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患者病情加重,两肺有明显的哮鸣音,停用抗生素,改为静脉滴注甲泼尼龙40mg。年11月20日患者胸部CT示两肺磨玻璃影明显减少(图6)。图6年11月20日患者胸部CT

疾病转归

年11月22日,患者出院,清理霉变家具,脱离环境。出院带药:泼尼松30mg,每日1次。此后门诊定期复诊,“感冒”治愈。

总结

此例患者有两点需要我们重视,一是询问病史,二是患者影像学表现。该患者自年发病,病情多次反复加重。通过追问病史,我们得知患者有间断性的霉变家具暴露史,结合其影像学表现,我们最终得以诊断,并据此调整了治疗方案,患者取得了较好的预后。

*本期内容根据重症肺言空中大查房第十四期视频整理本期视频回放①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his.com/xyyy/945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