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血管炎

川崎病的超声表现及长期管理


青少年祛白公益活动 http://pf.39.net/bdfyy/bdflx/180523/6275929.html

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表现主要有发热、皮肤黏膜损害、淋巴结肿大等。主要病理变化是以冠状动脉损害为主的全身血管炎。

发病年龄:婴儿与儿童,好发于6-18月的婴幼儿,80%-85%的患者在5岁以内。男女比例为1.35:1-1.5:1。文献报道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率依次LCA、RCA。

诊断标准:发热5天以上,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川崎病。

(1)眼球结膜充血,非化脓性。

(2)唇充血皴裂,口腔黏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

(3)四肢变化:急性期(1-11天),手足指趾肿胀,掌跖潮红;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

(4)躯干、四肢多形性红斑。

(5)颈部淋巴结肿大。注:如5项临床表现中不足4项,但超声心动图有冠状动脉损害,亦可确诊川崎病。如发热只伴有其他三项,但见冠状动脉瘤者亦可诊断。

其他临床表现

心血管表现:充血性心衰、心肌炎、心包炎、瓣膜返流、冠状动脉炎

肌骨病变:关节炎、关节痛

胃肠道:腹泻、呕吐、腹痛

肝胆病变:肝功能异常、肝炎、胆囊水肿、胆囊积液、黄疸

中枢神经系统:易激惹、无菌性脑膜炎、感觉神经性耳聋

泌尿生殖系统:尿道炎

其他表现:卡疤红、肿、硬、前葡萄膜炎、腹股沟皮疹脱屑

非典型川崎病的识别

川崎病对心脏的损害主要是以冠状动脉损害为主的全身血管炎。可以导致冠状动脉的扩张、冠状动脉瘤及冠状动脉血栓。发生部位多为左右冠状动脉的近端。

超声表现

冠状动脉改变。

2.急性期可见心包积液、左室内径增大,二尖瓣、三尖瓣反流。

3.可出现心功能变化及节段性心肌运动障碍。左室射血分数、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速度可正常,组织多普勒二尖瓣环收缩期速度和位移及舒张期速度低于正常儿童。

4.CDFI显示冠状动脉内血流信号缓慢,可呈现涡流。

超声检查注意事项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标准

5岁以下婴幼儿冠状动脉内径绝对值>3mm,

5岁及5岁以上冠状动脉内径绝对值>4mm,

或某阶段冠状动脉内径为邻近节段的比值≥1.5,或冠状动脉管腔明显不规则均为冠状动脉异常。

冠状动脉内径与主动脉根部内径之比不受年龄影响,各年龄组均<0.16。

正常冠状动脉与年龄、体表面积呈正相关

川崎病的冠状动脉分级标准

1正常(0°):管壁光滑、无管腔扩张;冠状动脉内径与主动脉根部内径之比(CAD/ARD)<0.16

2轻度(冠状动脉扩张,I°):发生率约35%-45%,轻度损害,内径增宽,内径大于等于3mm但小于4mm,CAD/ARD<0.3,发病30-60天内内径恢复正常。

3中度(冠状动脉瘤,II°):出现球状、囊状、梭形扩张,或呈串珠样改变,内径4-8mm,CAD/ARD>0.3,发病1-2年内消退,一部分转为狭窄。

4重度(巨大冠状动脉瘤,III°):发生率约5%,明显扩张,病变广泛,累及1支以上,内径达到或超过8mm,CAD/ARD>0.6血栓形成,内膜增厚、狭窄或闭塞。

鉴别诊断

1.先天性冠状动脉瘤:与川崎病的超声表现相似,二者的鉴别关键在于病史及有无川崎病的症状和体征。

2.冠状动脉瘘:冠状动脉扩张但很少呈瘤样。结合彩色多普勒可检出冠状动脉瘘部位、走行,其管腔内可见五彩镶嵌的血流,瘘入的心腔或血管扩大,瘘口处可见五彩血流。这是二者鉴别的关键。但极少数川崎病患者可合并有冠状动脉瘘,且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瘤可破裂而形成冠状动脉瘘,因此,在诊断中应结合患者的超声表现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KD心血管后遗症的检查和诊断

1.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T或I(cTnT或cTnI)。

传统上,CK-MB是心肌坏死最常见的标志物,已广泛用于心肌梗死的诊断和预后预测。CK-MB对心肌具有特异性,若考虑CK-MB与总肌酸激酶(CK)的比值,则评价心肌损伤的意义较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CK-MB水平在发病后3~8h开始升高,10~24h达到峰值,3~6d后恢复正常。CK和CK-MB与心肌肌钙蛋白相比,其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性较低。

肌红蛋白也是一种诊断心肌梗死的常见标志物,在心肌梗死发病后1~2h升高,10h左右达到峰值,24~48h恢复正常水平,对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再灌注检测均有帮助。另一方面,肌红蛋白对心肌的特异性较低,不能作为独立的标志物。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一种富含于心肌细胞细胞质中的小分子蛋白。H-FABP对心肌的特异性在一定程度上高于肌红蛋白。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和危险分层。与高敏感性肌钙蛋白相比,H-FABP对超急性期心肌梗死的诊断敏感性较低。

2.血脂检测对KD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必不可少。据报道,在KD急性期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在对KD合并CAL(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长期随访中也可以观察到HDL-C降低。

有研究对长期随访的KD患者(急性疾病后7~20年)和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检测动脉粥样硬化各标志物,显示KD患者的总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者。

静息心电图是在KD冠状动脉后遗症发作的远期阶段的基本随访检查之一。

通过对比其他形式心电图和既往心电图结果,可以筛查缺血事件。

动态心电图:如果急性期出现心律失常,或患者主诉胸痛、心悸,建议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其优点是可以用于不能运动的婴儿检查心律失常、ST-T改变和Q波的出现。

静息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是KD的基本检查,因为它的侵入性小,可以反复进行。这对于评估冠状动脉随时间的扩张和CAA(冠状动脉瘤)中是否存在血栓是有用的。可评估心肌节段性运动不良、心肌缺血引起的腱索和瓣膜损伤及心功能状态,可结合组织多普勒显像和二维斑点追踪分析心肌的变形与应变率,评估不同节段心肌的缺血。对于冠状动脉扩张及CAA的诊断,内径的正常值除绝对直径外,还采用Z值。

负荷超声心动图(stressechocardiography,SE):包括通过运动或药物(多巴

酚丁胺或双嘧达莫)负荷评估左心室壁运动。运动SE仅适合于大龄患儿。特别是多巴酚丁胺负荷,已被确立为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方法。它是一种有用的微创诊断缺血的方法,也是KD的随访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angiography,CAG)是KD中最具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可以对冠状动脉管腔进行详细的图像评估,是评估CAL狭窄程度、预后预测和治疗指征的金标准。然而,随着冠状动脉MRI和冠状动脉CT等非侵入性成像技术的发展,近年来KD后冠状动脉疾病确诊和随访所需的检查数量有所下降。

有诱发性心肌缺血证据的患儿应进行有创性CAG。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儿应在1年内进行侵入性CAG。急性期中度至GCAA患者应定期行侵袭性CAG。即使无明显诱导性心肌缺血,经冠状动脉MRI或冠状动脉CT等非侵入性影像学检查提示有明显冠状动脉狭窄的患儿,也应进行侵入性CAG检查。经超声心动图等非侵入性成像提示有冠状动脉内血栓的患儿,除侵入性CAG外,还应进行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

JCS/JSCS(日本循环学会/日本心脏外科学会)指南指出,对于发病1个月后CAL(冠状动脉病变)的定义分为以下5级:

Ⅰ级冠状动脉无扩张;

Ⅱ级急性期短暂扩张,轻微的一过性扩张,在发病后1个月恢复正常;

Ⅲ级发病1个月后合并CAL,并发现双侧冠状动脉在随访中恢复正常;

Ⅳ级冠状动脉造影术显示单侧或双侧CAA,各种试验无缺血性结果;

Ⅴ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各种试验无或均有缺血性表现。

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依据Z值对KD冠状动脉异常的分类为:

1、Z值2为无病变;

2、2Z值2.5或最初Z值2,随访期间Z值下降≥1为扩张;

3、小型CAA者2.5≤Z值5;

4、中型CAA者5≤Z值10,或冠脉内径绝对值8mm;

5、大或巨大CAA为Z值≥10,或内径绝对值≥8mm。

不过,国内外虽然对各型CAA的判断标准不完全相同,但也有将Z值2.5视为冠状动脉无扩张,与年AHA心脏复苏指南标准略有差异;这势必对轻微冠状动脉扩张的检出率造成很大差别,漏诊和过度诊断的可能性都将存在。

参考书目及文献:

1《超声心动图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中国儿科超声检查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

3《川崎病超声怎么看》,潘农

4川崎病的诊断治疗进展,首都医科大学医院儿科

5《川崎病心血管后遗症的诊断和管理指南(JCS/JSCS)》解读,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6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意见(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儿科杂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his.com/xyyy/911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