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41698.html年西部年会听课笔记
---ANCA相关性血管炎新进展(田新平)
AAV(ANCA相关性血管炎):包括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即原韦格纳肉芽肿)、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即原Churg-Strauss血管炎),最重要的特点是血清中能够检测到ANCA。
AAV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诱因包括:感染、药物等,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上述诱因作用下,导致中性粒细胞激活、细胞因子产生(TNF-α、ICAM-1、选择素)、ANCA形成、补体激活等。ANCA是如何产生和致病的?首先自身反应性T细胞激活B细胞,产生ANCA,ANCA作用于中性粒细胞,产生NETs(NeutrophilExtracellularTraps,即中性粒细胞外的陷阱),NETs进一步激活T细胞,从而产生恶性循环,并且激活了补体替代途径。其发病机制中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中性粒细胞、ANCA、C5a。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栓形成,且巨大的复合物可直接损伤血管壁,造成破坏。PR3-ANCA(+),其病理可见微脓肿形成;MPO-ANCA(+),则不会形成微脓肿,而是血栓形成、血管壁损伤。
PR3-ANCA与MPO-ANCA的基因学比较:通过G-WAS研究,PR3-ANCA与HLA-DP、PRTN3基因位点相关,MPO-ANCA与HLA-DQ基因位点相关,EGPA与HLA-DRB4基因位点相关。
AAV不同亚型的临床表现比较:MPA常见肾脏受累,达90~%;GPA患者ENT(鼻部)受累达80~90%,眼部达30~60%。AAV肾脏受累的患者,PR3-ANCA(+)其预后好,10年存活率高达90%,而MPO-ANCA(+)预后差,10年存活率仅50%。
临床转归:PR3-ANCA(+)治疗效果好,复发率高达51%,死亡率约23%;MPO-ANCA(+)治疗抵抗高达27%,复发29%,死亡率高达31%。
AAV治疗:诱导缓解:糖皮质激素+传统免疫抑制剂(CTX、MTX,首选CTX)。维持缓解:传统免疫抑制剂(首选AZA,其次是MTX/MMF/LEF)。靶向治疗:如针对B、T细胞、ICAM及TNF-α等细胞因子、C5a、BAFF等的生物制剂。研究显示:依那西普治疗AAV无效,且增加了肿瘤的发生率,不建议在AAV治疗中常规使用。RTX(利妥昔单抗)与CTX在AAV诱导治疗中的疗效相当,但对于疾病复发的患者,RTX诱导缓解率优于CTX,也可用于维持缓解期。阿巴西普(CTLA4-IG)仅对轻症患者有效。C5R受体拮抗剂,治疗后其血尿、蛋白尿、脓尿均明显下降,且可减少细胞性新月体的数量。
总结:ANCA、中性粒细胞和补体是AAV发病的三个重要环节。MPO-ANCA与PR3-ANCA有着重要的区别。未来AAV分类有可能会分为MPO-AAV与PR3-AAV,并进行分别研究。系统性血管炎将会有新的诊断与分类标准。AAV的治疗更趋向于靶向性。
感悟:AAV发病机制复杂,且ANCA抗原不同,其临床表现差异大,我们期待合理的分类,对其治疗提供有效的帮助,个体化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整理者:医院临床免疫科李治琴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his.com/xyyy/5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