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血管炎 > 血管炎原因 > 口腔皮肤相关性疾病谱免疫介导疾病
当前位置: 小血管炎 > 血管炎原因 > 口腔皮肤相关性疾病谱免疫介导疾病
JeffreyD.Cizenski,MDPabloMichel,MDIanT.Watson,BAJillianFrieder,MDElizabethG.Wilder,MDJohnM.Wright,DDSandM.AlanMenter,MDDallasandBryan,Texas
主题负责人:李医院
审校:耿松梅西安医院
翻译:常毓倩空军医院
学习目标
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参与者应能够认识到皮肤和黏膜组织包括G1紊乱和炎症性疾病相关的重要性和紧密性,识别和鉴别多种皮肤病的黏膜表现,描述黏膜疾病表现在皮肤上的病理生理机制,反之亦然。
公开声明
编辑
参与本项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编辑以及本杂志所属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所有内容确认人员和同行评议人员均无商业利益相关的财务关系。
作者
参与本项杂志所属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作者无商业利益相关的财务关系。
策划人
本项杂志所属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策划人无商业利益相关的财务关系。参与本项杂志所属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的编辑专员和教育专员无商业利益相关的财务关系。
摘要
有许多疾病症状同时表现在皮肤和口腔黏膜上,因此,临床工作中皮肤科医师能意识到这之间的关联很重要。在接下来的继续医学教育系列中,我们概括了有关免疫及炎症参与口腔黏膜和皮肤发病的相关疾病。
关键词:慢性溃疡性口炎;克罗恩病;免疫介导条件下;线状IgA大疱性皮病;红斑狼疮;口腔黏膜类天疱疮;口腔;口腔黏膜和皮肤疾病;副肿瘤性天疱疮;寻常型天疱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
口腔解剖学
正常口腔结构前壁为唇,侧壁为颊,口腔底为黏膜和肌,后经咽峡与咽相续,顶为腭。口腔包括唇、牙龈、牙齿、硬腭、颊粘膜及舌等器官(图1)。唇有内部湿润的唇红,其上覆有未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及外部干燥的唇红,唇红缘将彼此分隔开。外部唇红表面覆有复层角化鳞状上皮。尽管某些部位是不完全角化的,颊部均覆有表面未角化的黏膜,齿龈、硬腭及软腭软表面覆有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也称咀嚼黏膜)。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关键点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既往称为韦格纳肉芽肿,是一种以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为特点的免疫性疾病
外观像过熟草莓样的增生性牙龈是本病的特征之一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的治疗可分为2期,即诱导缓解期及随后的维持期
病因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是一种以抗循环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为特点的系统免疫性疾病1-6。针对蛋白酶3及髓过氧化物酶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引起中性粒细胞的激活与降解7-9。所有年龄均可受累,其中以60至70岁最为常见6。目前,GPA的病因仍不清楚,可能的病因包括遗传易感基因HLA-DPB1*、α1抗胰蛋白酶基因SERPINA及蛋白酶3基因PRTN3,及暴露于环境因素如感染和药物等10,11。
口腔临床表现
约≤62%的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患者存在口腔受累,5-6%患者诉及口腔损害8。前上齿龈的增生是最常见的改变,类似过熟的草莓10,12。其它口腔临床表现包括上颚和齿龈黏膜的疼痛性溃疡,牙齿松动,拔牙后愈后不良,脑神经麻痹和腮腺肿胀1,6,8,10,13。表1显示了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的鉴别诊断。
皮肤临床表现
超过50%的患者存在非特异性皮肤临床表现,包括常见的四肢可触及的紫癜、皮下结节、脓疱、水疱和瘀点(斑)10,12。在疾病活动期可见头部血管炎所致脱发10。
治疗
治疗分为诱导缓解和维持期4,6,7,15,标准的GPA治疗方案是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可使系统症状在一周内得到控制7,8,15。病灶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可以缓解牙龈症状1。硫唑嘌呤和甲氨蝶呤是维持期的主要治疗方案2,6,7,12。
寻常型天疱疮
关键点
寻常型天疱疮以产生抗桥粒芯糖蛋白1,3的IgG型抗体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口腔、咽部及皮肤均可出现疼痛性大疱及未愈合的糜烂面
治疗应重在抑制自身免疫性抗体的生成
病因
寻常型天疱疮(PV)是一组针对桥粒结构蛋白即桥粒芯糖蛋白1和桥粒芯糖蛋白3产生IgG型自身免疫抗体所引起的临床少见型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17,18。这些细胞间黏附分子的功能异常导致导致了表皮棘层松解19。尽管自身免疫性抗体产生的原因尚不明确,但已发现与HLA-DRB1*和HLA-DQB1*等基因遗传易感性相关18-23。引起遗传易感的诱发因素包括药物、物理因素、病毒,激素及压力等19,22,24。
口腔临床表现
约70-90%的PV患者初发皮损始于口腔黏膜25。遭受摩擦创伤的部位如颊粘膜、上颚、下唇及舌头最易受侵(图2和图3);然而,口腔的任何部位均可被累及21,25。大疱易破溃,形成不愈合的溃疡面及剥脱性龈炎是本病的常见临床症状,且经常伴有喉咙痛、声音嘶哑及吞咽痛等2,24,26-28。因为疼痛,口腔卫生不良和出血导致了牙菌斑的增加并促使了牙周疾病的进展20。
皮肤临床表现
继口腔临床表现后,松弛性大疱可能发生在皮肤的任何部位,但头皮,面部,腋下,躯干和腹股沟等部位易受累。由于疱位于基底膜上方,因此极易破溃,形成糜烂面和结痂17,22。PV患者易累及的黏膜还包括尿道,阴茎,外阴,宫颈和肛门等。体格检查时常可见到Nikolsky征和Asboe-Hansen征,可提示PV的诊断17,22。直接免疫荧光显示棘细胞间有免疫球蛋白IgG和补体C3的网状沉积29。
治疗
PV的传统一线治疗是口服高剂量糖皮质激素,其它的治疗药物包括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环孢菌素和麦考酚酸吗乙酯等免疫抑制剂也可应用,旨在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糖皮质激素不能抑制自身抗体的产生,因此疗效有限。有研究发现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在PV治疗中取得了一些成功。最近,利妥昔单抗的应用也取得了很好的结果,使很多患者病情得到了有效治疗30,31。
黏膜类天疱疮
关键点
黏膜类天疱疮是由沿基底膜带沉积的免疫球蛋白IgG、IgA及补体C3所引起的一组慢性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
易受累的黏膜组织有口腔黏膜、鼻子,阴茎,外阴及肛门
根据皮损是否超出口腔黏膜的分布将患者分为低风险和高风险治疗组
为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和改善临床状况,免疫抑制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病因
粘膜类天疱疮(MMP)黏膜类天疱疮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疱的形成归因于沿粘膜和上皮基底膜带IgG,IgA或C3的线性沉积32,33。该病通常发生于四十岁后,女性比男性更易受累。一些靶抗原已在半桥粒和基底膜带被检测到,每种疾病分型针对不同的靶抗原34-36。在HLA-DR4和HLA-DBQ1单倍型的患者中存在更高的MMP发生率37-39。
口腔临床表现
牙龈是最常受累的部位,约占94%40患者可出现MMP。临床上,口腔病变多表现为多发的红斑基础上的大疱,糜烂及溃疡,可发生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包括牙龈,颊粘膜,腭,咽,唇及舌头40。大疱易破溃形成大而不规则的糜烂面,伴有淡黄色的边缘及外周炎症41(图4)。值得注意的,这些皮损倾向无瘢痕性愈合。剥脱性牙龈炎是MMP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但是这只是MMP相关症状,并非特异性诊断症状40,42,43。此外出血,疼痛,吞咽困难及咽痛也是MMP的常见临床症状41,44。
皮肤临床表现
鼻腔,外阴,阴茎及肛门等粘膜组织也可形成瘢痕和更严重并发症41,45。皮肤受累并不常见,可发生于≤25%的患者,并且仅限于面部,脖子,头皮,腋下,躯干和四肢41,42,45。头皮还可发生瘢痕性脱发46。
治疗
根据皮损分布是否超出口腔黏膜,将患者分为低风险和高风险治疗45,低风险组患者外用强效皮质类固醇凝胶足以有效减轻症状,但也可结合使用二氨基二苯砜即氨苯砜45。口服糖皮质激素可应用于高风险组患者或对外用糖皮质激素无效的患者47,48。与寻常型天疱疮类似,其他非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包括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甲氨蝶呤和环孢素可单独使用或联合糖皮质激素使用41,49,50。在顽固性病例中,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和利妥昔单抗单独或联合使用,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51-53。
副肿瘤性天疱疮
关键点
副肿瘤性天疱疮是一种严重的慢性大疱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与潜在的肿瘤及针对桥粒芯糖蛋白和黏附斑蛋白家族抗原的免疫球蛋白IgG相关
几乎所有患者均可出现口腔损害,随后可在皮肤组织出现松弛性大疱
治疗方案的选择应该考虑潜在肿瘤,自身免疫和皮肤屏障功能受累所致的并发症等
病因
副肿瘤性天疱疮(PNP)是临床少见的威胁生命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常伴有淋巴细胞增生性肿瘤54-56。尽管有黏膜损害、存在针对抗桥粒芯糖蛋白及黏附斑蛋白家族抗原的IgG自身抗体和潜在的肿瘤可导致PNP发生,但仍缺乏明确该病特征的共识57-59。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03等位基因与PNP的遗传易感性相关。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5种可能的假说:(1)肿瘤自身抗体的产生61;(2)肿瘤抗原的交叉反应性62;(3)表位漂移62,63;(4)高水平的IL-;(5)T细胞介导的发病机制65,66。
口腔临床表现
在几乎所有的PNP患者中都可以看到口腔病变,通常第一症状是伴有疼痛性口腔炎54,56。临床表现多样,最典型的症状为发生在鼻咽、舌头、食管粘膜或常延伸至鼻咽部粘膜的长期疼痛性红斑基础上的糜烂或溃疡67。与PV不同,PNP病变并不表现为浅表糜烂,而是多数呈坏死54。
皮肤临床表现
松弛性大疱常继发于粘膜损害后。由于皮肤表现的异质性,有5种临床变异型已被证实:(1)天疱疮样,(2)类天疱疮样(3)多形性红斑,(4)移植物抗宿主疾病样(5)扁平苔藓样68。病变可发生于皮肤的任何地方,但更好发于躯体上部。阴茎或阴道黏膜也可能受累69。
治疗
治疗方法必须首先考虑潜在的肿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并发症等。切除肿瘤是必需的,这样可减少血清IgG自身抗体滴度70。高剂量糖皮质激素是传统治疗的一线用药56。硫唑嘌呤,环孢菌素和霉酚酸酯的联合使用可减少糖皮质激素使用剂量56,71-73。美罗华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已在一些患者中取得成功68,74,75。对于皮肤屏障破坏继发的感染和疼痛,应适当使用抗生素和止痛药。
线状IgA大疱性皮病
关键点
线状IgA大疱性皮病是由沉积在基底膜带透明层的线状IgA引起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
80%患者口腔被受累,特征性的皮肤表现为四肢伸侧、臀部和生殖器部位形成的领圈样皮损
线状IgA大疱性皮病对氨苯砜治疗反应好,对疗效不佳的病例可选用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或环磷酰胺
病因
线状IgA大疱性皮病(LAD)是由沉积在基底膜带透明层的线状IgA引起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有两个发病高峰,一是<5岁的儿童,另一个>60岁的老年人22,76。该病为特发性,但可以通过感染、紫外线辐射,药物或肿瘤等诱发77,78。万古霉素是药物诱导发病机制中最最常见的79。自身抗体IgA可靶向定位于基底膜带透明层的多种抗原80。此外也有研究表明LAD与HLA单体型B8,CW-7和DR3相关81。
口腔临床表现
具有皮肤损害的患者中约≤80%的患者被报道存在口腔受累。其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可能从少数皮损到重度累及。继扁桃体,颊粘膜,舌头和牙龈后软腭和硬腭是最常受累的部位82。大疱、糜烂及口腔黏膜溃疡也可扩展到唇部。此外,剥脱性牙龈炎可单独或合并上述皮损出现,且临床上并不能与扁平苔藓、天疱疮及其它黏膜皮肤疾病引起的牙龈炎区分83。
皮肤临床表现
皮损症状包括瘙痒,环状丘疹,小疱或常发生在肘,膝,生殖器或臀等部位的簇集性紧张性大疱79。新皮损特征性的表现为环绕在旧皮损周的环状或串珠样丘疱疹。由于瘙痒引起的抓痕可导致结痂性丘疹。
治疗
LAD通常对治疗反应良好。氨苯砜可能是LAD治疗的一线用药,起始阶段可通过低剂量控制大疱的形成79。对氨苯砜疗效不佳的病例可选用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或环磷酰胺79。
红斑狼疮
关键点
皮肤型红斑狼疮比系统性红斑狼疮更为常见
口腔表现可广泛发生于红斑狼疮谱系改变,包括黏膜皮损及非黏膜皮损
病因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影响多种器官,包括皮肤。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发现免疫微环境、遗传及内分泌紊乱等多种因素均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s)已经发现了许多候选基因。被认为最危险因素包括早期补体C1q、C4A、CB及C2的缺陷和TREX1的突变。抗核抗体几乎在所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呈阳性,抗双链DNA抗体和抗Sm抗体在SLE中具有高度特异性84,85。
口腔临床表现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约有9%-54%的患者存在口腔受累,而在皮肤型红斑狼疮中此比例约占3%-20%86-89。尽管口腔溃疡出现在美国风湿病学和系统性狼疮国际合作诊所分类标准中,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口腔临床表现多样,包括红斑,唇炎,蜂窝状或盘状斑块,和扁平苔藓样皮损88,90。通常,患者可在颊粘膜、硬腭及唇部等部位出现多种口腔损害91。因为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可帮助确诊,因此临床上常推荐行口腔黏膜组织病理活检术并进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92。
皮肤临床表现
盘状红斑狼疮是最常见的皮肤型红斑狼疮(CLE)亚型,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常发生在面部、头皮和耳朵等部位的带有毛囊角栓的鳞屑性红斑、斑块。由于表皮、真皮乳头层和网状层均被受累,因此盘状红斑狼疮通常导致永久性瘢痕和萎缩86,92。
亚急性CLE是一种光敏感和非瘢痕性的皮肤病,其临床特征性表现为小的鳞屑性红斑呈银屑病样和或环形。虽然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具有光敏感性,但面中部皮肤通常不受累,而前胸上部和上肢伸侧最常受累86,92。
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的典型临床表现是蝶形红斑。这种短暂的,双侧面颊部红斑多由日光暴露引起,且通常与系统性疾病相关。受累皮肤通常表现为皮温高、轻度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和偶尔的表皮萎缩86,92。
治疗
美国皮肤病学会指南对皮肤型红斑狼疮的建议是避免日光曝晒和使用防晒系数≥15的防晒霜。外用和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也在推荐之内。一线系统治疗包括抗疟药,氨苯砜和泼尼松93。强效及中效糖皮质激素和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是所有皮肤型红斑狼疮亚型中最多见的外用疗法94。尽管众多疗法存在显著差异,但糖皮质激素和抗疟药仍然被认为是治疗皮肤型红斑狼疮最有效的系统性治疗。
克罗恩病
关键点
克罗恩病最常受累的口腔部位包括唇、牙龈和前庭沟
从这些皮损部位获取组织标本并不复杂,且这些标本具有诊断性
口腔皮损的治疗通常与潜在的肠道疾病治疗一样
病因
克罗恩病病因不明,为贯穿肠壁各层的炎症性病变。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已经发现至少71个易感基因位点,引起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功能紊乱导致肠道共生菌的减少95,96。肠壁黏膜效应T细胞(Th1和Th17)和胸腺及诱导性调节性T细胞(nTreg和iTreg)的失衡不适当地招募淋巴细胞和上皮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变化增加了肠壁渗透性。通常在易感人群中,最易诱发克罗恩病的环境因素是吸烟,可显著加快本病进展的危险性97,98。
口腔临床表现
回顾79例克罗恩病患者,发现在30岁前约三分之二的患者曾有过口腔损害,平均年龄为22岁99。最常受累的部位是唇、牙龈和前庭沟。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唇、颊或面部的持久、质硬和无痛性肿胀96。肠道鹅卵石样损害对应的口腔病变是前庭黏膜的波状水肿或增厚,且此表现常伴有线状或匐行性溃疡。潜在慢性炎症通常会导致增生性牙龈炎,组织增生和息肉样肿块。此外,口腔临床表现还包括口腔溃疡,口角炎和舌炎。
皮肤临床表现
皮肤表现包括肛周型克罗恩病,反应性病变(如结节性红斑[EN]和坏疽性脓皮病[PG]图5),营养不良相关皮肤改变和少见的转移性克罗恩病。慢性和多样的肛裂、窦道和瘘管是克罗恩病的典型症状,常发生在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中(图6)。结节性红斑是重要且不依赖克罗恩病诊断,主要多见于女性,肠道外表现包括眼睛和其它受累器官,常并发坏疽性脓皮病。结节性红斑表现为好发于小腿伸侧的紫红色疼痛性结节。组织病理学显示,结节性红斑表现为无血管炎的肉芽肿性小叶间隔性脂膜炎。坏疽性脓皮病是非感染非坏疽的皮肤溃疡,其特征性的表现为胫前快速扩展中性粒细胞浸润的疼痛性溃疡。结节性红斑与坏疽性脓皮病均未证实与炎症性肠病的严重度相关98。
治疗
在许多病例中,短期使用激素和抗肿瘤坏死因子制剂可快速缓解症状。联合别嘌呤醇和甲氨蝶呤可使病情得到长期控制96。克罗恩病的口腔表现在治疗其肠道症状时也可得到有效缓解。每天2到4次,外用曲安奈德明胶和强效激素类凝胶直到溃疡愈合可使症状缓解。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尤其是英夫利西单抗的应用,已经在一系列病例中取得很好的疗效,其中少部分病例被报道在获得很好疗效的同时出现了顽固性黏膜溃疡。
硬皮病
关键点
硬皮病患者主要的口面部临床表现为口周皮肤紧缩,牙周膜的变宽及口干
治疗主要集中在受累的内脏器官,对皮肤症状的治疗改善通常不太明显
病因
硬皮病发病机制不详,化学物质或病毒感染是影响疾病易感性的环境因素。最强的遗传易感因素包括HLA-DQ7、HLA-DR2、HLA-DQA1*和HLA-DQB1*。白人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已鉴定出的易感基因位点包括CD、干扰素调节因子-5和信号转导和转录因子-。
口腔临床表现
硬皮病口面部临床表现更易发生于女性(84.5%),平均年龄为40.2岁,一般平均于系统性疾病诊断10年后出现口腔损害,包括张口受限(63.4%)、牙周膜增生(63.4%)、口干(63.4%)、毛细血管扩张(36.2%)及骨损害(34.5%)等。事实上,缺牙的数目与口干、手功能减弱(指端硬皮病的主要表现)和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显著相关。
皮肤临床表现
硬皮病的分类标准,双手手指皮肤变薄并扩展到近侧掌指关节,是一个重要的诊断标准,但不是硬皮病早期的重要诊断标准。许多患者早期表现为水肿,伴有手指的凹陷性水肿。指尖皮损包括通常由于钙质沉着症以及手指垫缺失导致的手指端溃疡和凹陷性瘢痕(图7)。雷诺现象是患者常予以抱怨的现象,通常会导致指端溃疡。
治疗
由于本病临床表现的广泛性,治疗需个体化到具体的受累器官。对于雷诺现象的患者应该教育患者保持双手暖和,避免吸烟及钙通道阻断剂和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的应用。对弥漫性皮肤硬化和内脏受累的患者,治疗的重心应集中在内脏器官,因为治疗对皮肤变薄的改善通常疗效甚微,。对伴有牙周疾病的硬皮病的治疗方案等同于其它患者。
慢性溃疡性口炎
关键点
特征性表现为口腔疼痛
诊断标准:受损组织的直接免疫荧光
羟氯喹是控制本病的首选药物,即便在停用后仍能维持长时间的疗效
病因
慢性溃疡性口炎(CUS)发病机制不详。体外研究表明针对蛋白ΔNp63α的IgG解释了基底膜带处上皮的分离,这在临床是其特征性的表现。直接免疫荧光仍是该病的主要诊断标准。活检标本中的经典表现为沉积于上皮基底层及周围的斑点或颗粒状IgG,常呈鳞状上皮抗核杭体的分布模式(图8)。
口腔临床表现
慢性溃疡性口炎典型临床表现为口腔任何部位发生的慢性疼痛性口腔溃疡,其中舌体、颊部粘膜及牙龈是最常受侵的部位。常见临床症状为进行性疼痛的牙龈红斑损害并伴有口腔黏膜糜烂或溃疡性损害。
皮肤临床表现
回顾35例患者,仅有5.1%的患者出现皮肤损害。其皮肤临床表现在一些患者中报道类似于扁平苔藓。且其皮肤免疫荧光表现类似。
治疗
慢性溃疡性口炎与其它溃疡性口炎的治疗不同的是,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在慢性溃疡性口炎中收效甚微。相反,慢性溃疡性口炎对羟氯喹有较好的反应,约70%的患者甚至在停用羟氯喹治疗后仍能使该病达到完全缓解或不发病的状态。副作用如视网膜病、再生障碍性疾病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和肌病等,应密切监测。
类风湿性关节炎
关键点
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常见的口腔表现为是Sj?ren综合征,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和牙周疾病
对口腔表现的治疗是与对系统疾病的治疗一样,用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早期的积极态治疗疾病缓解抗风湿性关节炎毒品
病因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基因与遗传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自身反应性滑膜炎症。引起类风湿关节炎易感及严重的基因为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分子,其中HLA-DR4最为重要。吸烟通过瓜氨酸化修饰蛋白,引起抗瓜氨酸蛋白抗体的产生,随后通过结合补体引发炎症。一旦免疫反应启动,滑膜组织就变的具有侵袭性降解软骨和骨,引起类风湿关节炎特定体征和症状。
口腔临床表现
口腔临床表现包括继发眼结膜-口腔粘膜干燥综合征、口干、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牙周疾病和甲氨蝶呤导致的溃疡。症状性口干和继发性眼结膜-口腔粘膜干燥综合征发生于≤30%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不同的研究表明>5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有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一项包括57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和52位正常健康对照的临床研究表明,调整年龄分组后类风湿关节炎与牙周炎有显著相关性(比值比为58.05[95%置信区间,2.93-22.09])。
皮肤临床表现
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皮肤临床表现为类风湿结节,质硬、疼痛的肤色损害,可单发或多发,易发生轻度感染部位的皮下深层,如前臂伸肌面、手指、枕骨、背部和脚后跟。类风湿关节炎的并发症类风湿血管炎发生率<1%,可表现为溃疡、瘀斑、紫癜、坏疽和指端足部溃疡,。类风湿关节炎下肢溃疡的发生率约10%的。这些往往被认为是多因素的,其中血管炎和静脉功能不全是最主要的原因。
治疗
因为大多数患者关节损伤发生在疾病早期,,推荐所有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治疗时尽早使用改善疾病的抗风湿药物(DMARD)。经典的抗风湿药物包括甲氨蝶呤、羟氯喹、来氟米特和柳氮磺吡啶。类风湿关节炎中使用的生物制剂包括TNF-α,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阿那白滞素、白细胞介素-6受体拮抗剂:托珠单抗(tocilizumab)和Janus激酶抑制剂:托法替尼。研究表明,靶向类风湿关节炎特异性靶点的治疗比无明确靶点的治疗更有效-。
参考文献
1.WeedaLWJr,CoffeySA.Wegener’sgranulomatosis.OralMaxillofacSurgClinNorthAm.;20(4):-.
2.GuidelliGM,TentiS,PascarelliNA,etal.Granulomatosiswithpolyangiitisandintravenousimmunoglobulins:acaseseriesandreviewoftheliterature.AutoimmunRev.;14(8):-.
3.IannellaG,GrecoA,GranataG,etal.Granulomatosiswithpolyangiitisandfacialpalsy:Literaturereviewandinsightintheautoimmunepathogenesis.AutoimmunRev.;15(7):-.
4.TarziRM,PuseyCD.Currentandfutureprospectsinthemanagementofgranulomatosiswithpolyangiitis(Wegener’sgranulomatosis).TherClinRiskManag.;10:-.
5.GeethaD,KallenbergC,StoneJH,etal.Currenttherapyofgranulomatosiswithpolyangiitisandmicroscopicpolyangii-tis:theroleofrituximab.JNephrol.;28(1):17-27.
6.WojciechowskaJ,KrajewskiW,KrajewskiP,etal.Granulo-matosisWithPolyangiitisinOtolaryngologistPractice:AReviewofCurrentKnowledge.ClinExpOtorhinolaryngol.9(1),8e13.
7.ComarmondC,CacoubP.Granulomatosiswithpolyangiitis(Wegener):clinicalaspectsandtreatment.AutoimmunRev.;13(11):1-5.
8.StewartC,CohenD,BhattacharyyaI,etal.Oralmanifesta-tionsofWegener’sgranulomatosis.JAmDentAssoc.;(3):-.
9.WattsRA,MacGregorAJ,MackieSL.HLAallelevariationasapotentialexplanationforthegeographicaldistributionofgranulomatosiswithpolyangiitis.Rheumatology(Oxford).;54(2):-.
10.AlmouhawisHA,LeaoJC,FedeleS,etal.Wegener’sgranulomatosis:areviewofclinicalfeaturesandanupdateindiagnosisandtreatment.JOralPatholMed.;42(7):-.
11.XiaoH,HuP,FalkRJ,etal.OverviewofthePathogenesisofANCA-AssociatedVasculitis.KidneyDis(Basel).KidneyDis(Basel).;1(4):-.
12.Ke?dzierskaK,SindrewiczK,Smekta1aT,etal.Wegener’sgranulomatosisandpyodermagangrenosum-rarecausesoffacialulcerations.PostepyHigMedDosw(Online).;70:-.
13.TrimarchiM,SinicoRA,TeggiR,etal.Otorhinolaryngologicalmanifestationsingranulomatosiswithpolyangiitis(Wege-ner’s).AutoimmunRev.;12(4):-.
14.MarzanoAV,FanoniD,BertiE.OralandcutaneousfindingsarevaluablediagnosticaidsinWegener’sgranulomatosis.EurJInternMed.;21(1):49.
15.FortinPM,TejaniAM,BassettK,etal.Intravenousimmuno-globulinasadjuvanttherapyforWegener’sgranulomatosis.CochraneDatabaseSystRev.;(1):CD.
16.PagnouxC,GuillevinL.Treatmentofgranulomatosiswithpolyangiitis(Wegener’s).ExpertRevClinImmunol.;11(3):-.
17.VenugopalSS,MurrellDF.Diagnosisandclinicalfeaturesofpemphigusvulgaris.ImmunolAllergyClinNorthAm.;32(2):-,v-vi.
18.BystrynJC,RudolphJL.Pemphigus.Lancet.;():61-73.
19.RuoccoV,RuoccoE,LoSchiavoA,etal.Pemphigus:etiology,pathogenesis,andinducingortriggeringfactors:factsandcontroversies.ClinDermatol.;31(4):-.
20.ThoratMS,RajuA,PradeepAR.Pemphigusvulgaris:effectsonperiodontalhealth.JOralSci.;52(3):-.
21.RobinsonNA,YeoJF,LeeYS,etal.Oralpemphigusvulgaris:acasereportandliteratureupdate.AnnAcadMedSingapore.;33(4Suppl):63-68.
22.KneiselA,HertlM.Autoimmunebullousskindiseases.Part1:Clinicalmanifestations.JDtschDermatolGes.;9(10):-;quiz.
23.SinhaAA,HoffmanMB,JanickeEC.Pemphigusvulgaris:approachtotreatment.EurJDermatol.;25(2):-.
24.BaroniA,LanzaA,CirilloN,etal.Vesicularandbullousdisorders:pemphigus.DermatolClin.;25(4):-.ix.
25.DagistanS,GoregenM,MilogluO,etal.Oralpemphigusvulgaris:acasereportwithreviewoftheliterature.JOralSci.;50(3):-.
26.SantoroFA,StooplerET,WerthVP.Pemphigus.DentClinNorthAm.;57(4):-.
27.JolyP,LitrowskiN.Pemphigusgroup(vulgaris,vegetans,foliaceus,herpetiformis,brasiliensis).ClinDermatol.;29(4):-.
28.RobatiRM,Rahmati-RoodsariM,Dabir-MoghaddamP,etal.Mucosalmanifestationsofpemphigusvulgarisinear,nose,andthroat;beforeandaftertreatment.JAmAcadDermatol.;67(6):e-e.
29.SciubbaJJ.Autoimmuneoralmucosaldiseases:clinical,etiologic,diagnostic,andtreatmentconsiderations.DentClinNorthAm.;55(1):89-.
30.ColliouN,PicardD,CaillotF,etal.Long-termremissionsofseverepemphigusafterrituximabtherapyareassociatedwithprolongedfailureofdesmogleinBcellresponse.SciTranslMed.;5():ra30.
31.HeelanK,Al-MohammediF,SmithMJ,etal.Durableremissionofpemphiguswithafixed-doserituximabproto-col.JAMADermatol.;(7):-.
32.RogersRS3rd,PerryHO,BeanSF,etal.Immunopathologyofcicatricialpemphigoid:studiesof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北京那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his.com/xyyy/1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