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争当掌握新分类标准的弄潮儿~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分类标准的敏感性在过去30年中已大幅下降。随着对血管炎病理生理学的了解日益深入,以及相关临床诊断手段的创新与应用,对原发性血管炎分类标准的修订也被提上了日程。在前不久落幕的年ACR年会(ACR)上,英国牛津大学风湿病学的RaashidLuqmani教授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PeterCGrayson博士就“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血管炎的新分类标准”进行了讨论。为了与风湿免疫科同道一起“接轨国际前沿资讯,结合中国临床实践”,医学界联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青委团19位专家,非常迅速、相对全面、比较深度地带来了为期两天的ACR直播解读。医院刘燕鹰教授带我们走进ACR,分享ACR/EULAR血管炎的新分类标准。01破旧立新:年ACR分类标准的局限性根据血管大小,血管炎主要分为大血管炎(如大动脉炎和巨细胞动脉炎)、中血管炎(如结节性多动脉炎和川崎病)和小血管炎[如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年制定的ACR分类标准距今已过去30年了。当时的统计数据认为,巨细胞动脉炎(GCA)的诊断标准敏感性为93.5%,特异性为91.2%;大动脉炎(TAK)的诊断标准敏感性为90.5%,特异性为97.8%。然而,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有三分之一的医生在诊断符合ACR标准的血管炎患者时,没有使用该标准正确分类,该分类标准在现代人群中的敏感度已大大降低。[1]图1年ACR分类标准敏感度降低除此以外,年ACR分类标准还存在诸多局限性:1.年ACR分类标准是在血管成像广泛应用之前制定的,一些对诊断起重要作用的新的影像诊断技术未被纳入诊断标准中;2.年龄在40~50岁之间的患者很难区分GCA和TAK;3.标准建立时只纳入来自北美的患者,存在一定地域局限性;4.标准是基于过时的方法论产生的。图2年ACR分类标准的局限性刘燕鹰教授接着分享道,对于目前开展的临床试验而言,年ACR分类标准不符合现代的临床试验结果,因此大多已不再采纳年ACR分类标准作为患者确诊的依据。是时候破旧立新,建立新的分类标准了。02分类标准咋建立?专家带你步步走那么,新分类标准是如何建立的呢?刘燕鹰教授在此以GCA和TAK分类标准建立的过程为例,分享了GCA和TAK分类标准建立的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专家学者们广泛地纳入了候选项目,创建病例报告列表,统计了>例的临床特征,以及实验室、病理、影像学相关的数据。
第二阶段,开展了血管炎患者的国际前瞻性多中心观察研究。
第三、四阶段,化零为整,将外部专家小组审查作为诊断的金标准,浓缩候选项目的数据。第五阶段,学者们推导出了GCA、TAK分类标准,并在第六阶段对该分类标准进行验证。
图3GCA和TAK分类标准建立的过程03新版标准都有啥?精彩内容抢先看
巨细胞动脉炎的分类标准
刘燕鹰教授指出,对GCA而言,新标准强调这是分类诊断标准而非诊断标准,已考虑诊断为大血管炎的患者才适用于此标准。该标准有一个必要条件:患者年龄必须≥50岁。颞动脉活检阳性或颞动脉超声上的晕征是一项极具价值的指标,FDG-PET显示主动脉活动诊断GCA也有一定特征性,这两项是新版标准新纳入的指标,新分类标准的敏感性达到了87%,特异性也达到了95%。图4巨细胞动脉炎的分类标准
大动脉炎分类标准
此前,TAK分类标准面向年龄≤40岁的人群,40岁到50岁年龄段的患者处于“无类可分”的窘境。新分类标准中,TAK分类标准的必要条件改为年龄≤60岁且有影像学依据的患者,放大了年龄范围。临床标准与TAK患者临床表现相符合,影像学主要考量的是患者受累的动脉数,受累动脉数量越多,积分越高。此版标准的敏感性达到了94%,特异性也高达99%。图5大动脉炎的分类标准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诊断标准
刘燕鹰教授分享到,该标准亦是从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影像、病理检查来进行评分诊断,其中,临床症状主要以耳鼻喉症状为主,鼻相关症状如鼻出血、溃疡、充血或阻塞,或鼻中隔缺损、穿孔最为突出,权重为3分。实验室检查中,胞浆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cANCA)阳性一项权重为5分,基本可以考虑诊断了。但刘燕鹰教授特别指出,在使用标准之前,应排除类似血管炎的替代诊断,即对已考虑为血管炎的患者才适用此标准。对于淋巴瘤、真菌感染、IgG相关疾病的耳鼻喉表现要格外注意,一一排除后才可使用分类标准。此外,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阳性或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MPO)ANCA阳性、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L对其他血管炎诊断更具特异性,是该标准的减分项目。图5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的分类标准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诊断标准
刘燕鹰教授提到,此标准也是在考虑患者有中、小血管受累,排除类似血管炎的替代诊断时方可使用。如果出现鼻出血,溃疡,充血或阻塞,或鼻中隔缺损、穿孔等鼻相关症状,会额外扣除3分。肺、肾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也有助于诊断。pANCA或MPOANCA监测阳性则加6分。刘燕鹰教授分享道,虽然pANCA或MPOANCA阳性对诊断显微镜下多血管炎较为敏感,但是对于该项所占权重持保留态度。图6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的分类标准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诊断标准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主要症状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且过敏表现较为突出,神经系统相关症状也存在一定权重。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L是该疾病较为特征的指标,权重为5分,活检显示血管外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亦可加2分。图7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的分类标准刘燕鹰教授指出,GCA与TAK分类标准均在审稿过程中,最后发表版本可能与上述两版存在些许出入,但ANCA相关血管炎的三个分类标准文章已被接收,基本不会再有所改动。小结新分类标准从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影像、辅助检查等几方面共同去诊断疾病的分类,更严谨,也更贴合现代的辅助检查发展情况。新版标准的制定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血管炎研究,反映了国际不同地区代表对血管炎的看法。此外,影像技术的发展为新标准的更新换代做出了贡献,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参考文献:
[1].SeeligerB,SznajdJ,RobsonJC,etal.AretheAmericanCollegeofRheumatologyvasculitisclassificationcriteriastillvalid?.Rheumatology(Oxford).;56(7):-.doi:10.3/rheumatology/kex
专家简介
刘燕鹰教授
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瑞典卡罗琳斯卡大学博士后。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青委、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协会IgG4相关疾病学组常委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免疫净化和细胞治疗学组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全国医师定期考核特聘专家。
先后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共9项。发表中英文文章71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文章41篇。
本文首发: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
本文作者:范智华
责任编辑:风禾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his.com/xyyy/11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