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血管炎

聚焦临床脑血管病诊断又添新利器市中


近日,医院放射科搭载3.0TMRI(磁共振)又开展了一项新技术——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该技术能够显示管腔和管壁病变,在脑血管病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具体“高”在哪里?让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病例来感受一下↓↓↓

一位27岁年轻女性因为头痛、医院就医,在外院诊治无效转来我院,行MRI检查发现左侧小脑半球有急性脑梗塞。但是,为什么这么年轻,也没有相关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就发生缺血性卒中呢?做了头颈部CTA检查发现:左椎动脉V3段局部瘤样扩张,并且从V3-V4段管腔狭窄不一,而右椎动脉很纤细,不知是不是先天发育不良。为什么会发生梗塞还是不能明确。

因此常规脑血管成像技术包括MRA、CTA、DSA,只能显示血管轮廓,提示这个管腔异常的结果,无法明确血管壁病变和挖掘原因。接下来给这个病人做了一个头颈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发现:

红色箭头:右椎动脉V2-4段广泛内膜下血肿压迫血管真腔变窄,并不是先天发育不良。

黄色箭头:左椎动脉V3段内膜撕裂形成真假腔(CTA显示瘤样扩张改变),左V2-4段形成广泛内膜下血肿,压迫血管真腔狭窄不一。

追溯患者病史,发现患者病发前曾有颈部按摩治疗病史,结合血管壁成像考虑是双椎动脉夹层形成内膜下血肿导致的缺血性脑梗死。这下对症治疗就容易多了。

据了解,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技术是放射科利用3.0TMRI开展的一项能够显示管腔和管壁病变的新型成像技术,通过抑制血液信号,保留背景组织信号来清晰显示血管壁的特征。目前可应用于以下方面:

01

鉴别颅内动脉狭窄病变病因,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烟雾病、血管炎、RCVS、动脉夹层、先天性动脉发育不良等;

02

对有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确定责任斑块,而在无症状患者中识别脆弱(易导致中风的高风险)斑块;

患者右侧桥臂急性脑梗塞(黄色箭头);右椎动脉V3-4段纤细,V4段远端未见显影(红色箭头),先天发育不良与狭窄鉴别;血管壁成像显示:右椎动脉V2-4段多发斑块,部分为不稳定斑块,右V4段靠近汇合段闭塞(红色箭头)改变;考虑不稳定斑块破裂出血导致缺血性卒中(鉴别狭窄病因,确定责任斑块)。

03

评估血管炎的活动性;

04

评估颅内动脉瘤及其未来破裂风险;

05

脑静脉血栓的诊断与治疗随访;

MRV:上矢状窦近段、右侧乙状窦局部充盈不佳(黄色箭头),注意静脉血栓;左侧颈静脉及球部、乙状窦、横窦至窦汇段、直窦、大脑大静脉、下矢状窦未见显影(红色箭头和绿色箭头),发育不良与静脉血栓形成鉴别。

血管壁成像可以明确看出:左侧乙状窦、横窦至窦汇段、直窦、大脑大静脉、下矢状窦可见血栓高信号填充影,呈不全血栓形成;而上矢状窦近段、右侧乙状窦以及左侧颈静脉球部是因为血流缓慢而导致信号丢失,并没有血栓形成。

06

颈内动脉闭塞介入治疗前评估(闭塞原因、位置和范围,是否合并血栓及范围等);

CTA: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箭头),可见小凸起样闭塞残腔;

血管壁成像:左侧颈内动脉管壁不均匀增厚、强化;起始部见T1稍低信号影,增强扫描强化,考虑为闭塞起始部不稳定斑块(红色箭头);左侧颈内动脉管腔内弥漫多量T1等-低信号影填充,增强扫描未见强化(不同时期血栓)

07

其他:痛性眼肌麻痹、脑转移瘤等(更清晰地显示病灶范围、数量、大小等)。

未来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将为我院病人的预防、诊断与治疗发挥怎样的更大价值呢?值得期待!

(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供稿/供图:放射科马伟琼

温馨提醒

我院专科门诊、健康管理中心(体检中心)、住院部等已全面恢复诊疗服务,为减少人群聚集、做好疫情防控,医院推行非急诊病人全预约,先预约后看病。请来院就医的市民朋友按预约提醒分时段就医,到院后如实申报健康信息,并主动出示身份证与粤康码,以便快速配合完成流调及预检分诊工作,节约就医时间,同时要全程戴口罩,科学防控,安全就医。

主编:曾宁

编辑:钟一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his.com/xyxc/863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