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对治疗剂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因药物过量或不合理应用而出现的毒性反应,是由不同药物所致、具有不同临床特征和不同病理类型的一组疾病。
肾脏对药物肾毒性的易感性
1.肾脏血供丰富,药物容易达到肾脏;
2.肾毛细血管网丰富,药物与肾组织接触面积大;
3.肾小管上皮参与药物的吸收和代谢,使药物蓄积产生作用;
4.肾小管酸化功能能使药物在管腔内结晶沉积,致使官腔堵塞;
5.肾髓质使尿液浓缩,提高药物浓度,增加毒性作用。
抗生素药物
氨基糖甙类:
此类药物有直接肾毒性,这类药物98%-99%从肾小球滤过,并以原形从尿中排出,肾毒性的原因在于此类药物具有高度的内脏亲和性,在肾皮质中浓度高,残留时间长。易引起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以肾毒性大小排序:新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
青霉素类:
青霉素及其衍生物造成的肾损害,现认为是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起主导作用,与药物剂量无关。主要造成肾间质水肿,细胞浸润,部分患者发生过敏性血管炎及肾小球肾炎。青霉素类具有肾毒性的药物包括:青霉素G、苄星青霉素、阿莫西林、氯唑西林等;
头孢菌素类:
主要经肾小管分泌或通过肾小球滤过排泄,肾毒性大小与细胞内浓度相关。一般毒性不大,但在原有肾功不全病人常可致肾损害,其肾毒性与剂量有关,使用大剂量、与强利尿剂或氨基糖甙类等合用,在失水或休克使用可加重其肾毒性。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关节痛,肾功能衰竭,轻至中度蛋白尿、血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嗜酸性粒细胞尿;肾毒性排序:头孢拉定、头孢唑啉、头孢地嗪等;
抗结核药:
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和对氨基水杨酸等,均可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但以利福平为最多见。间断使用或停药后再次使用利福平,有时甚至是再使用仅一个剂量,便可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
非甾体类抗炎药
如阿司匹林、非那西汀、布洛芬、保泰松、消炎痛、炎痛喜康、感冒通等。均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但是本类药物具有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共同机制。目前认为急性肾损害可能主要与药物所致的免疫异常,代谢产物的肾毒性有关,而慢性肾损害则可能是与其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而导致慢性肾缺血相关。
利尿剂
甘露醇:
与静注甘露醇的剂量及基础肾功能和易致肾损害的因素有关。常于静脉快速滴注大剂量甘露醇2-5日内出现少尿或无尿,继之全身浮肿,血尿素氮、肌酐、血钾升高,血钠降低,酸中毒。
利尿药中常用的噻嗪类、髓袢利尿药可引发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多发于原有肾脏病及联合用药的基础上。
降压药
ACEI(血管紧张素转酶酶抑制剂):在特定条件下导致功能性急性肾衰竭。以下这些情况均是需要血管紧张素Ⅱ来维持肾小球内压力及肾小球滤过率。而ACEI减弱了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患者在这时会发生可逆的急性肾功衰。
造影剂
造影剂对肾小管上皮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引致骨髓质缺血性损伤。造影剂注入后开始引起周身血管扩张,持续数秒钟随后为血管收缩,此间肾血流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注入造影剂后髓质血流下降,血流和氧张力的下降导致髓质坏死。且造影剂含电解质较多,大部分造影剂有促进尿酸排泄作用,尿酸结晶也是肾小管阻塞的原因。表现轻重不一,多在造影后48小时内出现,轻者仅有蛋白尿、血尿、管型尿、酶尿及肾功能减低。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抗肿瘤药物
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目的是清除体内瘤细胞及阻止其分裂繁殖。由于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在代谢上无根本性生化差异,抗肿瘤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也可作用于正常细胞,况且药物在体内可与血浆蛋白结合,可聚集于不同脏器,大部分药物经肾脏排出,故抗肿瘤药物可对于肾脏产生程度不同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甲亢药物
丙基硫氧嘧啶(PIU):可引起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本病发生在甲亢病人服用PTU,9天-9年不等,可能与长期用药及加量有关。
药物性肾损害的处理原则及预后
1.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积极治疗并发症
2.给予支持治疗,病情危重者及时偷袭
3.由过敏引起者若停药后1周未见缓解,可酌情给予糖皮质激素
4.治疗期间避免应用其他肾毒性药物
小天狼星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治白癜风哪家医院好白癜风治疗目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his.com/xyxc/4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