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血管炎

呼吸系统疾病之病毒性肺炎


病毒性肺炎(viralpneumonia)常因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所致。引起肺炎的病毒种类较多,常见的是流感病毒,其次是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除流感、副流感病毒性肺炎多见于成人外,其余的病毒性肺炎多见于儿童。病毒性肺炎的病情、病变类型以及严重程度常有很大差别,病变的多样性可能是由一种以上病毒混合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所致。

1.病理变化病毒性肺炎的基本病变为急性间质性肺炎。

肉眼观,病变肺组织因充血、水肿而体积轻度肿大,无明显实变。镜下见,早期轻型表现为支气管、细支气管壁、小叶间隔等肺间质充血、水肿,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致使肺泡间隔明显增宽,肺泡腔内一般无渗出物。重型:肺泡腔内可出现浆液、少量纤维素、红细胞及巨噬细胞等炎性渗出物,甚至引起肺组织坏死;有些病毒性肺炎(流感病毒性肺炎、麻疹病毒性肺炎)肺泡腔内浆液性渗出物浓缩及受空气的挤压,在肺泡腔面形成一层红染的膜样物,即透明膜形成;细支气管及肺泡上皮可发生坏死,在此基础上支气管上皮和肺泡上皮增生,在增生的上皮细胞内可见病毒包涵体(图1),病毒包涵体可出现于细胞核内(如腺病毒)或胞质中(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或两者均有(如麻疹病毒),包涵体呈球形,约红细胞大小,嗜酸性染色,其周围有一清晰的透明晕(电镜证实病毒包涵体为不同发育阶段的病毒颗粒)。见到病毒包涵体是病理组织学诊断病毒性肺炎的重要依据。

图1病毒性肺炎

肺泡腔内有纤维素、红细胞及巨噬细胞等渗出,增生的上皮细胞内可见病毒包涵体

某些病毒性肺炎因混合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病变更为严重,可出现坏死性支气管炎和坏死性支气管肺炎。肉眼观,病变肺组织可见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实变的坏死病灶。

2.临床病理联系临床症状轻重不等,由于病毒血症,患者出现发热、头痛、乏力和倦怠等全身中毒症状。因炎症刺激支气管壁,患者出现剧烈咳嗽、无痰。因肺间质炎性渗出,出现发绀、呼吸困难等缺氧体征。X线检查见肺纹理增粗,有斑点状或片状模糊阴影。严重病例,肺部可出现实变体征,甚至导致心力衰竭或中毒性脑病。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我国医学家开始将其命名为“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世界卫生组织(WHO)为了区别于传统的非典型肺炎,故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是由冠状病毒亚型变种引起的。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传染性极强,与SARS病人密切接触者为高发人群,医院聚集感染现象。潜伏期约2~21天,通常4~5天。SARS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病毒直接损伤呼吸系统及免疫器官有关。临床上,SARS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通常高于38℃,伴有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干咳、少痰,部分病人有气促等呼吸困难症状,严重者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常减少。X线检查肺部常见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部分病人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常为多叶或双侧性改变。

SARS病理形态表现为急性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伴透明膜形成,特征为弥漫性肺泡损伤。肉眼观,双肺呈斑块状实变,严重者,双肺完全性实变,表面暗红色,切面可见肺出血灶及出血性梗死灶。镜下见,肺组织重度充血、水肿、出血,肺泡上皮细胞广泛破坏,Ⅱ型上皮细胞增生。肺泡腔内充满大量脱落和增生的肺泡上皮细胞、渗出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伴广泛透明膜形成。部分肺泡上皮细胞内可见典型的病毒包涵体。肺泡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肺小血管呈炎性改变,管壁可见纤维素样坏死伴血栓形成,微血管内可见纤维素性血栓。间质水肿并有较多的炎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生。除肺部病变外,免疫系统也出现明显改变,脾和淋巴结萎缩,常见淋巴组织大片状出血坏死。此外,心、肝、肾、及肾上腺等器官均有不同程度变性、坏死、出血和小血管炎性改变。

SARS若能及时发现并有效治疗大多可治愈,重症患者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赞赏

长按







































中科公益抗白
白癜风治疗中药有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his.com/xyxc/287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