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血管炎

病例学习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罕见尿路感染相


Dr.X陪您读的第篇文章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罕见尿路感染相关疾病表现

文献来源:Gastroenterology.Jul;(1):e14-e15

特别声明:本文属于医学专业文章,仅供医疗专业人员学术交流。不适合作为非专业人士疾病教育或科普用途。一位41岁女性患者,有溃疡性结肠炎(UC)和坏疽性脓皮病的病史,2天前出现发烧和左侧背痛前来就诊。

患者之前接受过泼尼松(9mg/天)、硫唑嘌呤(50mg/天)、美沙拉嗪(mg/天)和英夫利西单抗(每8周一次)治疗。

此次就诊,患者被诊断为产气克雷伯菌(Klebsiellaaerogenes)引起的急性肾盂肾炎,并开始使用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

治疗一周后,腹部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双侧多灶性肾脓肿和脾脓肿(下图A和B)。

由于怀疑该患者对左氧氟沙星有耐药性,因此将抗菌治疗从左氧氟沙星改成了美罗培南。

同时,针对患者的肾脓肿进行了放射学引导下的介入引流,但引流物进行生物学检测没有显著发现。

对脓肿引流物进行细胞学分析,发现以炎症细胞(中性粒细胞)为主,没有发现微生物。

尽管对患者的脓肿进行了干预和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包括2个月的左氧氟沙星和美罗培南),但患者的脓肿大小仍然在增加(图C)。

请问该患者的诊断是什么?

答案:双侧多发性无菌性肾脓肿

通过评估认为患者的脓肿是无菌的,于是开始每天口服50mg泼尼松进行治疗。

泼尼松治疗后,炎症标志物(如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立即得到改善。

4周后的随访影像学检查显示,脓肿显著缩小(图D)。

随后患者泼尼松减量之后,临床情况稳定。

既往的研究数据显示,炎症性肠病和坏疽性脓皮病患者可能会出现无菌性脓肿(AA)。大多数病例报道发生在脾脏、淋巴结或肝脏,多发性双侧肾脓肿罕见。

发生无菌性脓肿的机制尚不清楚,怀疑与血管炎、T细胞介导的中性粒细胞激活,或抗体/补体启动机制有关。

根据之前的报道,无菌性脓肿与炎症性肠病活动无关。

尽管还没有正式的无菌性脓肿治疗指南,但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仍然是无菌性脓肿的一线治疗。

上述治疗通常会带来良好的结果。但之前的研究报告显示,超过一半的无菌性脓肿患者会复发。

在临床实践中,如果脓肿经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临床医生应该考虑无菌性脓肿的可能性。因为只有在排除所有其他可能性后,才能诊断无菌性脓肿。

(本文仅供个人学习)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文章链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his.com/xyss/961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