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成像技术血管成像技术脑卒中、TIA与脑血管病变密切相关。血管影像可帮助了解血管闭塞部位、有无斑块及其性质,有无血管畸形、动脉瘤等,对确诊临床病因、制定精准化治疗方案、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HRVWMRI作为CTA、MRA、DSA3种常用脑血管成像技术的重要补充。一、CTA和脑CT静脉造影(CTvenography,CTV)CTA的空间分辨力较增强MRA高,对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的判断可靠性更高。比较CTA和DSA发现,CTA在诊断无症状性血管异常方面具有95%以上的敏感度和接近%的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均超过97%。然而,CTA影像在瞬时血管成像方面仍落后于DSA,在显示重要的供血动脉和畸形血管团时效果较差。新的多层CTA已显著提高了瞬时图像的分辨率,但空间分辨力仍低于DSA。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更新发展,CTA作为一个有效的脑血管病评估工具应用前景会更广阔,并有可能在未来替代DSA诊断的功能。(一)CTA对颅内外动脉狭窄以及斑块的评估Koelemay等荟萃分析结果提示,70%~99%的重度颈动脉狭窄,CTA检出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5%、93%。对于颈动脉闭塞检出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7%、99%。对超声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大于50%无临床症状或小于50%伴有症状的患者,建议使用CTA来确诊和准确检测血管的狭窄程度。Nguyen?Huynh等研究发现,对于颅内大动脉闭塞CTA检出的敏感度、特异度均为%;对血管狭窄大于50%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7.1%、99.5%。CTA还可用于分析斑块形态及CT值,判断斑块性质,鉴别钙化、非钙化斑块以及混合斑块,为卒中风险评估及临床诊疗提供重要的帮助。有报道,CTA诊断非钙化斑块的准确性为93%。(二)CTA对颅内外动脉夹层的诊断CTA原始图像可以看到颈内动脉夹层的狭窄管腔,横断面图像呈半月形略高密度影,与壁间出血相关,或可以看到血管的逐渐闭塞(20%)。重组图像可以清楚显示狭窄的位置长度,甚至可以显示夹层掀起的内膜,可见鼠尾状狭窄。比较研究提示CT/CTA是诊断颈动脉夹层较MRI/MRA更可靠、更有效的方法。尤其对椎动脉夹层。有报道,多层CTA诊断椎动脉夹层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和98%。由于解剖结构和解剖部位的特殊性,颅内椎动脉的动脉瘤样扩张通常发生在V4段,而颅外椎动脉夹层常发生在V3段。当出现特定的影像学征象,如内膜片或双腔外观时,可明确诊断为椎动脉夹层,约10%的椎动脉夹层会出现上述征象。CTA在诊断颅颈动脉夹层时较MRA有如下优势:可用于夹层超急性期的诊断;动脉周围的静脉丛及脂肪不会干扰CTA;很高的空间分辨力,可辨别微小动脉夹层。(三)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与DSA相比,CTA在检测脑动脉瘤中具有很高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性,分别为96.3%、%和94.6%,但对于3mm小动脉瘤的敏感度略低,为81.8%。另外,CTA可以检测出动脉壁钙化和血栓,从而对治疗决策有指导作用。CTA的高敏感度与特异度的特征决定了它作为影像学检测脑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四)CTV对静脉窦血栓的诊断CTV对上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及大脑大静脉和大脑内静脉血栓检测的敏感度可达%;对下矢状窦、基底静脉、丘纹静脉、小脑中央前静脉、岩上窦及海绵窦血栓的敏感度在90%以上;对终静脉、隔静脉、小脑上蚓静脉血栓的敏感度约为70%~80%;对岩下窦和蝶顶窦敏感度约为50%~60%以上。CTV与MRV在脑静脉系统的显影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脑CTV除能显示MRV显示的大静脉(窦)外,还显示更多的小静脉,如下蚓静脉,且比MRV伪影少。在静脉窦血栓中,慢血流的室管膜下静脉和侧支静脉用CTV比MRV显示得更好。CTV显示的是血管内的对比剂,受血流速和伪影影响甚少。但CTV有辐射剂量,且对碘过敏及肾功能不全患者存在使用受限等问题,影响其使用。二、MRA和MRVMRA是利用流动血液的磁共振信号与周围静止组织的磁共振信号差异而建立图像对比的一种技术,基本原理包括饱和效应、流入增强效应和流动去相位效应。目前的MRA序列技术包括时间飞跃法(timeofflight,TOF)、相位对比法(phasecontrast)、多块重叠薄层采集和增强MRA(contrast?enhanced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CE?MRA)等。用TOF序列能准确地评估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敏感度为60%~85%,特异度为80%~90%。MRA对闭塞血管诊断的准确性高于CTA,约%,但是对末梢血管的评估准确性不如CTA及DSA。在TOF序列基础上与CS(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his.com/xyss/6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