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了倡导科学严谨的学风和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鼓励研究生刻苦学习、大胆创新,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北京大学每年评选一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表彰论文作者及其指导教师,介绍学术成果展示学生风采。
作者
简介
陈素芳,女,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一临床医学院,级直博研究生,内科学(肾病)专业,师从陈旻教授,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补体H因子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小血管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博士在读期间多项学术成果发表于专业内国际权威期刊,累计影响因子达24分,并在多个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口头或壁报交流,曾获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年学术年会“优秀壁报”。
论文简介
该博士学位论文在充分了解本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实验室前期关于补体旁路途径在ANCA相关小血管炎发病中的作用的研究基础,围绕补体调节蛋白H因子在AAV中的病生理作用开展研究。选题新颖,切合临床。该研究首次发现AAV患者存在补体调节异常。首先,研究发现活动期AAV患者补体旁路途径的关键调节蛋白,H因子浓度偏低,与AAV患者疾病活动程度、肾脏损伤及预后相关,提示其在AAV中具有重要的病生理意义,而且可能成为反映疾病活动性的生物标志物。论文进一步揭示了AAV患者H因子的补体调节功能存在异常,且与患者的疾病活动相关,提示H因子生物学功能的异常可能导致补体旁路途径异常活化,进而参与AAV的发病。另外,本研究首次发现中性粒细胞被ANCA活化后释放的MPO能与H因子结合,并影响H因子的补体调节功能。MPO-FH相互作用可能促进AAV患者补体旁路途径活化,参与AAV的发病机制。
本研究揭示了补体H因子在AAV中的重要的病生理作用,进一步深化了对补体在AAV发病中的作用的认识,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为H因子在AAV中可能存在的潜在的治疗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导师评语
该学位论文在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基于实验室前期研究基础,进一步揭示了补体H因子在AAV中的重要的病生理意义,发现AAV患者体内存在H因子浓度或者功能不足,可能促进补体旁路途径活化,进而参与AAV的发病;并且首次发现中性粒细胞被ANCA活化后释放的MPO影响H因子的补体调节功能。
该论文选题新颖,贴近临床,具有相当的创新性和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以及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该学位论文反应了该研究生掌握了扎实了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具备了良好的科研思维和一定的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
编辑/张琪
赞赏
长按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白癜风诊疗指南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his.com/xyss/3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