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血管炎

科技前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7年科研


陈旻、赵明辉揭示补体活化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小血管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于峰、赵明辉发表狼疮性肾炎病生理分型的综述

1

陈旻、赵明辉揭示补体活化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小血管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年6月1日,《NatRevNephrol》发医院肾内科暨北京大学肾脏病研究所陈旻、赵明辉教授团队关于补体活化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小血管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主要研究结果(ComplementinANCA-associatedvasculitis:mechanismsandimplicationsformanagement)。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cytoplasmicantibody,ANCA)相关小血管炎(ANCA-associatedvasculitis,AAV)是我国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肾脏是其最常受累的器官,常常进展迅速,预后凶险,是肾脏病中的危急重症。关于本病的发病机制,经典理论认为是由ANCA诱导中性粒细胞的活化所造成,而补体在其中不发挥主要作用,而赵明辉教授团队的一系列研究结果则揭示了补体旁路途径活化在AAV中发挥了重要的致病作用。补体活化所形成下游的活化产物C5a是致病的核心环节,它一方面介导了ANCA诱导中性粒细胞发生呼吸爆发和脱颗粒,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在ANCA的作用下,C5a刺激中性粒细胞活化后还进一步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该团队进一步探索了C5a引起上述效应的细胞分子机制,发现C5a与模式识别分子受体特别是Toll样受体的交互作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1-磷酸鞘氨醇是C5a活化中性粒细胞的重要下游信号分子。此外,补体旁路途径活化之后产生C5a不仅可以活化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活化之后释放出中性粒细胞细胞外罗网,后者可以进一步激活补体旁路途径活化,产生更多的C5a,从而证实在ANCA的参与下,补体与中性粒细胞之间相互活化并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疾病发生。以上研究为本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本病的治疗带来了革新,目前由国际上应用阻断补体C5a受体的药物治疗该病的全球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也正在进行中,该研究结果为其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补体活化在ANCA相关小血管炎中的致病作用

赵明辉

教授、主任医师。医院肾内科主任,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CLS)临床研究员。担任国际肾脏病学会(ISN)东北亚委员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免疫学会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CKD防治和肾脏病免疫炎症发病机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

于峰、赵明辉发表狼疮性肾炎病生理分型的综述

年7月3日,《NatRevNephrol》发表了由医院肾内科暨北京大学肾脏病研究所于峰教授和赵明辉教授应邀撰写的有关狼疮性肾炎病生理分型的综述(Redefininglupusnephritis:clinicalimplicationsofpathophysiologicsubtypes),该工作由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也是项目组10年系列工作的总结。狼疮性肾炎是我国最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病,发病机制复杂,临床-病理表现多样,现有治疗手段仍不如人意。因此,以病生理发病机制为基础进行临床病理分型,开展精准治疗意义重大。本文对目前国际通用的ISN/RPS制定的狼疮性肾炎病理分型体系进行了客观评价,肯定了其优点,也指出了其不足,特别是以其为基础制定的治疗方案只能帮助50%~60%的患者达到临床缓解,不能满足所有患者的临床需求。本文的第2部分主要是基于本文作者10余年来建立的狼疮性肾炎临床-病理-生物标本数据库和专病队列以及国际上最新的观点,对该分型体系进行了验证及评价,特别强调了新月体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微血管病变及足细胞病变等肾脏病理改变对患者长期预后的重要性,提出了对现有肾脏病理分型应适时修订的中国建议。最后,作者结合一线指南推荐和最新的临床试验,并结合不同的病理分型特点,指出了该病在未来诊治中的合理性建议。全文既有主流的官方观点,同时也能结合作者自身的客观发现,在相关领域的国际舞台上发出了“中国声音”。

本图是原文中的图1。主要是以肾单位固有细胞为基础,利用模拟图和真实的病理图片,分别描述了在狼疮性肾炎中肾小球内皮细胞、系膜细胞、足细胞、微血管、肾小管-间质成分的不同病理形态。

*以刊物正式发表时间为序

供稿:医院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的费用
白癫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his.com/xyss/344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