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血管炎

大家问卒中后认知障碍,怎么预防和康复


<

原创韩翔、朱玉连医院收录于话题#华山神经内科63#华山康复医学科39#中风12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难治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脑卒中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与此同时,幸存者的残疾问题却日益严重。其中,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cognitiveimpairment,PSCI)作为常见并发症之一,不仅会降低卒中患者的生存时间,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负担。

01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生与发展

卒中后认知障碍指在脑卒中这一临床事件发生后6个月内出现并达到认知障碍诊断标准的一系列综合征,包括了从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post-strokecognitiveimpairmentnodementia,PSCIND)到卒中后痴呆(post-strokedementia,PSD)的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对该定义提出质疑,他们更倾向于根据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生时间将卒中后认知障碍分为早发型PSCI(卒中事件后3-6个月)和迟发型PSCI(卒中事件后6个月后)。将PSCI进行分型,有助于临床医生对PSCI进行综合判断。

02

认知障碍≠痴呆

研究发现,PSCI的总体发病率高达80.97%,其中PSCIND患者占48.91%,PSD患者占32.05%,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视空间能力改变、语言功能下降及执行力变弱,有时还伴有性格情绪改变、精神行为异常,导致患者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明显减退。不同类型PSCI的认知障碍发展过程不尽相同,治疗方法亦不同。目前,PSCI的临床分型包括多发性梗死、关键部位梗死、皮质下缺血性梗死和脑出血等脑卒中事件引起的认知障碍,以及脑退行性病变。

很多人对“认知障碍”谈之色变,认为其等同于痴呆,更有甚者,将其与“阿尔茨海默病”混为一谈。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卒中后认知障碍都会进展为痴呆。

国外的一项研究发现,无痴呆的血管性认知损害患者中46%进展为痴呆,52%死亡,而某些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症状可自动改善,具体改善程度与血管再通、再灌注及脑的可塑性有关。简单来说,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的损害是可以预防并且可逆的。

早发现、早诊断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患者,可以对其进行尽早的干预,防止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向血管性痴呆的进展。

03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评估与诊断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诊断除了有赖于临床表现,还可以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和影像学检查。

神经心理学评估:卒中后痴呆诊断必须立足于综合全面的评估体系,至少覆盖4项认知领域(包括执行功能/注意力、记忆、语言能力、视空间能力)。临床常将现有的多种神经心理学评估量表组合结合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使用(见图1),以提高评估准确度。

图1

由于大部分PSCI患者的认知障碍是可逆的,并在不同时期有着动态变化,因此临床工作中我们需要对PSCI患者早期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并动态监测认知功能。目前关于PSCI的研究通常采用脑卒中后3个月作为认知评估时间,因为在这个时期,患者相关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肢体运动、语言)的恢复已达到平台期,认知功能障碍逐渐凸显。

影像学检查: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PSCI的影像学标志物正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临床医生通过应用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ASL)、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弥散张量成像(DTI)等影像技术,既可以对不同类型的PSCI有更深的认识,也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PSCI。

04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治疗与康复

正确、早期诊断PSCI患者有利于临床上尽快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提高卒中患者的康复质量。目前,综合干预措施有如下三个方面:

01

对已知危险因素的干预

PSCI的发生与发展不仅与卒中大小和部位相关,还受到很多危险因素的影响。这些危险因素大都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吸烟。此外,PSCI还与年龄、教育水平相关。一般来说,老年人更容易发生认知功能障碍,体力劳动者在缺血性脑卒中后发生认知障碍的概率更大,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患者卒中后会有较好的认知表现。

因此,积极控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减少脑卒中发生及延缓脑卒中进展是预防PSCI的根本方法,包括戒烟限酒、控制好血糖、血压、健康饮食、定期运动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加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his.com/xyss/1314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