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精选:变应性血管炎治验
医案还原
某于年9月30日来诊。
主诉:两腿膝以下肿痛,不能行走,脚后跟疼痛不能着地,两小腿皮下有出血点,并有硬结如黄豆大,压痛,还有紫癜,因皮肤瘙痒抓破而有几处溃疡,右小腿还有一块扁平癣。手足冷,面色萎黄,两眼圈发黑。医院诊断为变应性血管炎。
舌质淡,苔薄白,脉六至而细弱,两手寸关皆不足,显系气血阴阳俱虚,疏补中益气、四物、四逆辈。
黄芪30g党参30g炒白术15g陈皮6g
升麻6g柴胡6g当归20g附子10g
干姜10g桂枝10g白芍15g川芎10g
熟地20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3个
水煎服,5剂。
年10月6日二诊:诸症皆有好转,脉见五至。其言稍食冷物即反胃恶心,恐熟地碍胃,减为15克,当归亦减为15克,余药不变,5剂。
年10月13日三诊:手足仍冷,脉仍见沉细弱,增益气升提之黄芪为50克,增回阳之附子为15克,继服5剂。
年11月四诊:诸症皆愈,两小腿皮肤光滑如常人,嘱再服5剂,以资巩固。
郭老案语
现代医学对变应性血管炎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等相当复杂,总之是由变态反应引起的血管炎性改变,故称为变应性血管炎。毫无疑问,现代医学对这个病的命名是十分精准的。因为那是用精密的现代科学仪器检测后做出的。要“识”这个病,起码得受过西医的高等教育,并且还得不断努力去学习钻研,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而中医是无形的科学,有数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倘若只是学习背诵书本知识乃至“雅擅辞令”,似乎不甚难。但真正要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临床“识证、辨证”,同样更要下苦功磨炼,“冰冻三尺”,也“非一日之寒”。而同时的对现代科学定义的这些病名就不甚了解了,可能并不清楚此病是什么,但根据症状辨证依然可以治好病。
所以朱良春朱老说“中医的精髓就在此处”,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辨证论治。或谓:中医治病还有个“专病专方专药”问题,哪能只靠辨证论治?答曰:这个问题是上个世纪杰出的中医学家岳美中提出来的。他的原话是中医治病要“专病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如此说来,那不是和朱老所言“中医可以不识病”有矛盾?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只要我们稍微读一下岳美中的著作,就会一目了然。岳美中曾对他的这一观点作过专门解释。他说“专病专方专药”来源于《伤寒论》六经标题“辨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亦如是。书中指出某病某证某方主之,此即为“专病专方专药”;某证“可与”或“宜”某方,是在辨证之下随宜治之之意。他说:“可知汉唐医家之辨证论治是外感杂症分论各治,在专方专药的基础上照顾阴阳寒热表里虚实。”这就是岳美中“专病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学术思想的全部内容。所以说,两者并不矛盾。
而仲景以一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概括之,可谓高屋建瓴,道出了中医治病的真谛,开中医无限之法门。
小编想说,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常会走进这样的误区,看似一样的病,差不多的症状,就去吃一样的药用一样的方法,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很不可取的。可能症状会有一些缓解,但若病因不同,不仅会延误病情,甚者还会使病情加重。
不仅医生看病没有捷径,病人治病也不要心存侥幸心理,“包治百病”是不存在的。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病不是一下子的得的,也不要希望一下子能好,更不可能一个药什么病都治好了。只有因人制宜的辨证论治才是根本之道。
▼长按涓鍖婚櫌涓撳寰俊鍖椾含鏈夊摢浜涙不鐧界櫆椋庣殑鍖婚櫌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his.com/xyks/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