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动静脉同时受累的血管慢性炎症病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唐祖宣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此病大多数发生在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病变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动脉,下肢多见,此病在祖国医学中属“脱疽”范畴。
《灵枢·痈疽》篇中将此病称为“脱痈”“发于足指,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指出了本病后期的临床特点、危害性及治疗原则。华佗的《神医秘传》载:“此症于手指或足趾之端,先痒而后痛,甲现黑色,久则溃败,节节脱落,宜用生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内服药用金银花三两,玄参三两,当归二两,甘草一两,水煎服……”详细地描述了本病临床发生过程,而且首先提出了内服中药和外治方法,四味内服药清热解毒、养阴活血,被近代誉为四妙勇安汤,世代沿用,经久不衰。
祖国医学在长期的实践中,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治疗预后等一系列的认识更加系统,为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经验。《针灸甲乙经》和《刘涓子鬼遗方》首先将“脱痈”改称为“脱疽”。陈实功《外科正宗·脱疽论》载:“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此因昔厚味膏粱熏蒸脏腑,丹石补药消烁肾水,房劳过度,气竭精伤……凡患此者,多生于手足,故手足乃五脏枝干。疮之初生,形如粟米,头便一点黄泡,其皮犹如煮熟红枣,黑气侵漫,相传五指,传遍上至脚面,其疼如汤泼火燃,其形则骨枯筋炼,其秽异香难解。”若“未疮先渴,喜冷无度,昏睡舌干,小便频数,阳痿者逆”,“若割取之后,黑色仍漫,痛肿尤甚,败恶无脓,口干舌硬,精神不爽,食不知味者终死”。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主张“毒在内则割,毒在骨则截”的手术治疗方案。
王洪绪主张用温药治疗此病,“脱骨疽也……大人以阳和汤”。《马培之外科医案》曰“又感严寒涉水,气血冰凝,积久寒化为热。始则足趾木冷,继则红紫之色,足跗肿热,足趾仍冷。皮肉筋骨俱死,节缝渐久裂开,污水渗流,筋断肉离而脱。有落数趾而败者,有落至踝骨不败者,视其禀赋之强弱,要皆积热所致,以养阴清火为主”,首次提出了寒冷时脱疽的主要发病因素。陈士铎《洞天奥旨》载:“脱疽之生,止四余之末,气血不能周到也,非虚而何?”并提出用顾步汤大补气血。此外,《医宗金鉴》、《外科真诠》、《疡医大全》《疡科心得集》中,均有关于“脱疽”的论述,对本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本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病,北方较南方多见。国外截肢率为10%~20%,我国自新中国成立初期就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截肢率降至1%~2.5%。
辩证
唐祖宣经长期临床实践,将此病分为四型。
1、阳虚瘀阻型
患肢疼痛,步履不便,喜暖畏冷,扪之冰冷,痛时内觉发凉,肌肉萎缩,肤色苍白麻木,伤口白腐,脓液清稀,舌质胖淡而多津,脉沉细迟。
2、热毒型
畏冷怕热,局部红肿,昼夜剧痛,如汤泼火燃,伤口腐烂延开,异臭难闻,发热或不发热,烦躁不安,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多滑数或细数。
3、气虚血瘀型
患肢萎缩,色呈黯紫,疼痛昼轻夜重,患肢凉、麻、困兼见,趾(指)甲增厚,生长缓慢,汗毛脱落,舌质黯紫或淡白兼见瘀斑,苔淡白,脉沉细涩。
4、阴阳俱虚型
患病日久,气血耗伤,精神困惫,面黄少华,伤口白腐,肉色不鲜,久不能敛,患肢不温,疼痛入夜加重,阳痿早泄,小便清长,舌瘦苔少,脉沉细无力。
辩证治疗
1、阳虚瘀阻型
治法:温经散寒,益气通络。
方药:炮附子、白芍、白术、云茯苓、潞参各30g,干姜、炙甘草各15g,黄芪60g,病在上肢加桂枝15g,下肢加牛膝30g。
2、热毒型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行痹。
方药:当归30g,金银花、玄参、板蓝根、薏苡仁、蒲公英各45g,苍术、黄柏、甘草各15g。
3、气虚血瘀型
治法:益气固正,活血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各10g,当归、丹参、刘寄奴各30g,苏木、赤芍各15g,黄芪60g。
4、阴阳俱虚型
治法:益气温阳,养阴活络。
方药:黄芪60g,当归、炮附子、潞参各30g,川牛膝、石斛、川穹、赤芍各15g。
外治:熏洗疗法
熏洗疗法是利用中药煎汤,趁热在皮肤或患部进行熏蒸和浸浴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中医学的外治法之一,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可增加患肢血流量,改善血流循环,可以清洁创口,抑制细菌,促进创口愈合,消肿止痛。《外科大成》谓:“流通气血,解毒止痛,去瘀脱腐。”《外科启玄》谓:“如已渍洗之,令疮净而无脓。”具体应用如下。
(1)阳虚瘀阻型:宜温阳活血,药用川穹、红花、乳香、没药各15g,炮附片、当归各30g,桂枝20g,伸筋草45g,煎液熏洗患肢。
(2)热毒型:宜清热解毒,黄连、大黄、黄柏各15g,蒲公英、苦参、地肤子、金银花各30g。煎液熏洗患部。
(3)气虚血瘀及阴阳俱虚型:苏木、川穹、赤芍、红花各15g,刘寄奴、黄芪各30g,乳香、没药各10g,煎液熏洗患部。
有下列情况者,不宜应用熏洗疗法。急性活动期,肢体坏疽呈进行性发展,分界线不清楚,而未局限稳定者;肢体干性坏疽;熏洗引起肢体创口疼痛者;对外洗药过敏者。
熏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将药物装在纱布袋内缝好或扎好,放在砂锅内加水煎煮30分钟,然后把煎好的药汤倒入盆内,将患肢架于盆上,用布单将患肢及盆口围盖严密,进行熏蒸。待药汤温热不烫人时,将患足及小腿浸于药汤中泡洗,每日1次,每次30~50分钟,药液变凉后,应加热后再洗。一副洗药可用2日,第2日使用时加温后即可应用。熏洗时应注意:初次外洗不易过久,外洗范围不宜过大;感染溃烂的创口,外洗时应滤去药渣,药液温度适宜时用消毒纱布蘸药液淋洗患处,并用镊子持纱球拭去创口脓液及坏死组织,反复淋洗使创口干净后再根据创口情况进行常规换药。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唐祖宣四肢血管病论治精选》,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编写。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投稿邮箱
qq.
宁夏白癜风医院白癜风好治疗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his.com/xycr/2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