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血管炎 > 血管炎传染 > CSD28日现场快讯集锦5
当前位置: 小血管炎 > 血管炎传染 > CSD28日现场快讯集锦5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在厦门胜利召开,会议内容丰富多彩,宣传中心组织各路通讯员继续为您带来精彩火爆的专题报道!不可错过!
50大疱病专场5月28日14:00-16:00,厦门国际会议中心会议室进行了免疫学组大疱病专场的学术报告,来自医院的肖汀教授、医院的冯爱平医院的左亚刚教授共同主持了本场会议。
本场学术报告针对疱病诊疗中经常遇到的疑难问题,邀请了我国大疱病领域的知名专家进行讲解,首先,医院的潘萌教授带领大家解读了疱病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医院的陈喜雪教授分享了难治性天疱疮的美罗华单抗治疗经验,医院的左亚刚教授通过对大疱性类天疱疮诊断和治疗专家建议的解读,详细解析了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的诊疗难点。紧接着,先后由医院的肖汀教授报告了寻常型天疱疮合并肺间质病变、第四医院俞晨医生报告了吗替麦考酚酯成功治疗银屑病合并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医院周生儒医生报告了HSV相关复发性大疱性多形红斑、医院的梁俊琴教授报告了寻常型天疱疮合并成人卡波西水痘样疹、医院皮肤科李薇教授报告了以天疱疮为首发的MAS1例等一组罕见、少见的大疱病病例及各自的治疗体会。
本场专题讲座从诊断到治疗,从临床症状到实验室检查,从常见病到少见病,从常规用药到最新治疗体会,围绕大疱病的诊治进行了报告,内容丰富多彩,会场座无虚席,对皮肤科医生临床处理重症和疑难的大疱病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通讯员:俞晨第四医院
51皮肤肿瘤专场年5月28日上午8点到10点在室上演了精彩纷呈的肿瘤相关报告,医院涂亚庭教授、陶娟教授,医院陈翔教授担任大会报告主持人,吴乔教授、陈翔教授、李航教授、陶娟教授、刘业强教授带来了精彩报告。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吴乔教授的报告“通过细胞自噬通路抑制黑素瘤生长的分子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讲述了黑素瘤的自噬异常机制并发现THPN药物能通过调节自噬过程抑制黑素瘤的进展,为黑素瘤的治疗提供了潜在药靶及药物。
医院陈翔教授的“皮肤黑素瘤临床数据系统建设及多组学研究方案”从大数据角度讲述了其课题组自行开发的黑素瘤的数据采集平台及应用。
医院李航教授介绍了“乳房外Paget病临床特点与规范诊疗”,向我们展示了其科室近20年来乳房外Paget病的临床特点总结与经验,并提出该病需要规范化诊疗。
华中医院陶娟教授向与会者报告了“光动力技术治疗非黑素瘤皮肤肿瘤的心得和进展”,向我们展示了其近年来光动力治疗的经验与临床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给与会者在临床中提供了指导。
医院刘业强教授讲述了“黑素瘤组织学诊断的陷阱”,系统讲解了“黑素瘤诊断为非黑素瘤”与“非黑素瘤诊断为黑素瘤”二大陷阱。
皮肤肿瘤专场时间虽然不长,但内容精彩,座无虚席,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皮肤科医生聆听,彰显了皮肤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越来越受到皮肤科医生的重视。
通讯员:粟娟医院皮肤科
52常见病诊断新挑战年5月28日下午14:00-16:00,在会展中心室进行了“常见病诊断新挑战”的系列报道。该场学术活动在医院皮肤科白莉主任及大连医院皮肤科宋智琦主任的主持下热烈展开。首先由广西医院的林有坤主任为我们带来一组表现为毛囊炎皮肤病的鉴别诊断。医院皮肤科的曾抗主任为我们带来一例以耳鸣、腹痛为临床表型的耳梅毒伴胃梅毒病例报告。此外,宋智琦主任就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的临床诊断要点、早期预警指标、治疗注意事项为我们进行一一剖析。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皮肤科主任栗玉珍教授,全面总结了色素增加性疾病的分类、病因、临床诊治,除了常见的色素增加性疾病外,栗教授还向我们展示了少见病例的鉴别诊断。接着山西三大一院皮肤科郭淑萍主任就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特征、治疗要点做了系统梳理,并从全心的视角将其与玫瑰痤疮进行鉴别。医院皮肤性病科的常建民主任,为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精彩病例,并对这些病例的诊断分析,特别是误诊原因进行深入探讨。主任们深入的讲解让在做学员大开眼界,并对临床疾病鉴别有了新的认识。
通讯员:葛睿第四医院
53AD-湿疹:争鸣与共识5月28日下午16:00-18:00,一场有关AD与湿疹的学术盛宴在会展中心举行,会议由医院的张建中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南京皮肤病研究所的顾恒教授和重庆医院的王华教授共同主持。
首先,张建中教授就目前国内外AD与湿疹的现况进行了简要阐述,之后来自全国的多位“大咖”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于AD与湿疹之间关系的看法。中国医学科学院南京皮肤病研究所的顾恒教授、中医院的曾凡钦教授、第四医院的王刚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医院的姚志荣教授、医院的徐金华教授、首都医院的马琳教授、重庆医院的王华教授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进行了一场“华山论剑”。精彩的讨论过后,“AD和湿疹是两个疾病”的观点仍然在全场与会者中占有明显优势。
随后,医院的刘萍医生向参会者介绍了国际上现有的多种AD诊断标准,涵盖了包括我们所熟知的Hanifin标准、Williams标准、千禧年标准、JDA标准等在内,以及年张建中教授团队提出的AD诊断中国标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医院的姚志荣教授带来了中国儿童AD流行病学调查与诊断标准探讨的演讲,分析了我国各地儿童AD发病率情况,针对目前AD的一些诊断标准进行讨论。
来自重庆医院的王华教授讲述了关于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分层诊断相关内容,指出目前现有诊断标准并不能完全涵盖所有AD,进行AD分层诊断十分必要。通过对AD表型进行分类,重点阐述了内源性AD(IAD)的相关特点及诊断,讨论了老年AD的相关发病机制及标准。
首都医院的马琳教授提出了她对于儿童AD管理的相关见解,提出润肤剂的使用应当贯穿于AD治疗的始终,对于患儿及家属的教育也要重视,注意生活护理,再配合药物的治疗。提出AD患儿长期管理的ABC理念,多管齐下缓解患儿的症状,使其能够享受正常生活。
随后,医院的汤建萍教授与参会者分享了各种类型儿童AD的治疗策略,首先阐述了AD及常见相关诱发因素、实验室指标,主要治疗原则为急性期对症处理,慢性期维持治疗,进行长程管理,个性化治疗。
最后,大会主席对本场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和点评,这场有关AD与湿疹百家争鸣的热烈讨论落下帷幕。
作者:王医院皮肤科
54实验学组专场(二)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实验学组于年5月28日上午8:00-12:00,在会展中心会议室召开了实验学组的第二场学术会议,由中国医院顾恒教授、医院雷铁池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医院曹华教授主持。多位专家、学者对不同的皮肤组织细胞、疾病、信号通路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的讲解。
来自医院的雷铁池教授的讲题为“表皮黑素细胞具有光感知(photoperception)能力”,通过研究UVA/UVB对人黑素细胞树状突顶端伪足形成的影响、对人黑素细胞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蛋白M1(TRPM1)的表达与分布、对人黑素细胞视黄醛依赖钙离子内流的影响,论证了黑素细胞通过细胞膜上的感光蛋白,后者可感知紫外线的照射,启动TRPM1介导的钙离子内流,促进黑素生成与黑素小体转移。
医院的赵明教授详细的介绍了“银屑病的表观遗传学机制”,通过深入研究我们揭示银屑病患者CD4+T细胞中miR-表达水平升高可导致其靶基因FOXP3基因表达降低,进而降低了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引起免疫系统调节功能紊乱,诱发炎症反应。说明表观遗传修饰在银屑病炎症反应和皮损形成中均起十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深入揭示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新靶点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的陈旭教授带来了“角质形成细胞的自噬现象及其皮肤病的关系”的专题讲座,阐述了自噬在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分化、炎症反应、免疫效应、存活和黑素代谢中的作用,参与了皮肤老化、皮肤疾病以及肤色的形成。探讨了自噬对于皮肤内环境稳定和作为治疗疾病时的靶向性应用、以及在临床应用中如何合理地增强或抑制自噬。
西安医院郑焱教授研究团队贾金靖博士的讲题为“Yes相关蛋白通过RAS通路促进人皮肤鳞状细胞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研究”,组化实验发现从正常皮肤组织、日光性角化、Bowen病至皮肤鳞癌,YAP的表达有一个逐渐升高的过程,进一步实验证实YAP与皮肤鳞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有望成为早期预防和治疗的新靶点。
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吴龙茂博士讲述了“银屑病与多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的基因多效性研究”通过使用银屑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慢性炎症性肠病3种疾病GWAS统计分析结果,进行多功能基于基因关联研究(VEGAS)分析,发现三者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遗传学及生物学通路重叠。
福建医院皮肤科邱小惠教授的讲题为“过氧化氢通过亲环素D(Cyp-D)内源性信号通路诱导皮肤细胞死亡”,通过细胞培养、Cyp-D基因敲除或过表达、过氧化氢和药物的干预等实验发现:过氧化氢刺激的角质形成细胞Cyp-D表达水平升高,后者过表达引起自发性细胞死亡。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刘维达教授研究团队的梁官钊博士作了“伊曲康唑可能通过抑制Hedgehog(Hh)通路抑制黑素瘤细胞增殖和运动”的研究报告,通过体外培养人黑素瘤细胞系A、伊曲康唑干预发现:后者可抑制A黑素瘤增殖和运动,机制可能是Hedgehog通路Gli-2基因下调,期待他们的进一步研究成果。
医院的刘洁教授讲授了“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筛选蕈样肉芽肿(MF)脂质组学标志物”,通过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对MF患者组织进行成像分析和轮廓分析,对MF患者血浆以及正常人的血浆进行分析,生物统计筛选差异表达的脂类,作为MF潜在的诊断标志物和分期标志物,对MF的诊断、分期和治疗中具有巨大潜力。
医院雷铁池教授研究团队的胡青梅医师作了“UVA和UVB对人表皮黑素细胞钙离子内流的差异调节”的报告,研究应用Fluo-4钙荧光探针标记比较观察UVR照射后,TRPM1自核周胞浆区域向树状突起的顶端转移,两种波长UVR照射后表皮MC诱发瞬时钙离子内流的时程不同,这一现象是否关系到UVA介导的即刻晒黑(IPD)和UVB介导迟发晒黑(DPD)有待进一步证实。
医院的谭丽娜教授作了“ExpressionofserumexosomalMicroRNA-ain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研究报告,通过收集21个SLE患者和21个正常人的血浆,用安捷伦的miRNA芯片,发现LE患者的浆中的外泌小泡miR-a的表达被下调,且与SLE的病情活动呈正相关,可以作为SLE活动性的标志物。
通讯员:李诚让中国医院
55实验学组专场(三)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实验学组于年5月28日上午10:00-12:00,在会展中心会议室召开了实验学组的第三场学术会议,由中国医医院王宝玺教授、医院崔勇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医院潘萌教授主持。
首先是来自中国医医院的王宝玺教授带来的“从临床研究到实验研究-反常性痤疮的研究进展”专题演讲,通过收集大量的AI患者的血样和皮肤组织、检测基因突变和炎症细胞因子,同时采用沉默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中NCT基因的表达、芯片或RNA测序研究致病基因导致临床皮损的信号通路,初步揭示AI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
接下来由上海交通大医院的潘萌教授作了“天疱疮患者皮损处B淋巴细胞研究”演讲报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天疱疮患者皮损局部的T细胞、B细胞;提取寻常型天疱疮患者皮损处单个核细胞并体外培养12天,采用ELISA法测定其产生特异性抗Dsg1、抗Dsg3抗体滴度。天疱疮患者皮损局部有T细胞、B细胞聚集,而且有一群能够产生天疱疮抗体的B细胞存在,可能为外用药治疗天疱疮的靶细胞。
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的陆前进教授进行了题为“红斑狼疮与表观遗传学”的研究报告,发现DNA低甲基化在T细胞基因调控及SLE发病机制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SLE患者的T细胞基因低甲基化可能与RFX1表达和活性下调、Gadd45a和microRNA-表达升高有关,T细胞基因低甲基化可作为SLE的早期生物学标记和治疗目标。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李诚让副主任医师作了“Notch信号通路在皮肤病中的研究进展”的报告,阐述了Notch信号通路在维持皮肤正常生理功能以及炎症性皮肤病、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皮肤肿瘤、色素性皮肤病等多种皮肤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目前临床应用尚不成熟,Notch信号抑制剂和激活剂有希望为皮肤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医院皮肤科的雷厉教授进行了题为“MALAT1通过调控MAPK信号通路参与UVB诱导的成纤维细胞光老化”的研究报告,发现60mJ/cm2UVB照射成纤维细胞后,MALAT1表达量上升,且MMP-1分泌量、衰老细胞数目及ERK、P38、JNK磷酸化水平均上升。MALAT1可能通过调控ERK/MAPK信号通路参与UVB诱导的光老化。
来自昆明医院吴文娟教授的研究报告题为“SELL基因在汉族重型痤疮中的表达水平研究”,收集了76例汉族重型痤疮患者及76例健康对照志愿者的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重型痤疮组外周血白细胞中SELL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和血清中可溶性蛋白L-选择素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表明重型痤疮患者中SELL基因的系统表达水平上调可能通过参与重型痤疮的发生。
医院皮肤科邓亚雄教授的演讲题目为“新型红斑狼疮样小鼠模型的建立”,通过定期腹腔注射5-氟尿嘧啶(FU)溶液、UVB照射处理3周之后,出现SLE样皮损、肾脏损害,免疫荧光结果证实表皮-真皮交界处肾小球系膜处有IgG和C3沉积,成功诱导红斑狼疮的小鼠模型。
医院的王轶伦教授作了“miR--3piscriticalforpro-inflammatoryphenotypeofdendriticcellsin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的研究报告,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树突细胞表达的miR--3-p显著高于正常对照,是导致炎性表型的DCs导致下游过度的免疫反应的关键角色,mir--3-p将成为SLE潜在的的治疗新靶点。
医院彭聪教授带来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通过抑制TRAF6泛素化酶活性影响黑色素瘤细胞生长的机制研究”的报告,研究发现EGCG能够与TRAF6直接结合,可能通过阻断其与UBC13的结合,从而抑制其泛素化酶活性;EGCG能够抑制P50和P65的核转位,从而抑制TRAF6介导的NF-κB通路的活化;EGCG能够显著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转移能力。
医院/医院的江雪教授作了题为“巯嘌呤甲基转移酶检测在临床个体化治疗中的意义和研究进展”的报告,阐述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是存在于人体内的一种非金属依赖性酶,能特异地催化杂环类和芳香类化合物苯环6-位硫原子的甲基化。TPMT活性和遗传多态性与硫嘌呤类药物药效及不良反应间得密切联系已被证实,TPMT活性和基因型的检测在国外已逐渐作为硫嘌呤类药物使用前的常规检查。
四川大学医院李利教授研究团队的熊丽丹博士作了“胎盘生长因子(PIGF)促进创伤愈合的作用研究”的报告,发现PIGF对真皮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促进了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的表达,与使细胞G1期变短有关,增加了胶原蛋白的合成与分泌;PIGF能够加速创伤的愈合,促进了胶原蛋白CollI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的合成,修复过程与细胞周期的调节和ECM的重建相关。
最后一位讲者是医院的高琳教授,她作了“结节型鲜红斑痣治疗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的报告,发现JNK、EKR、p70S6K激酶在婴幼儿、成人及结节型PWS皮损中均呈持续性激活状态,AKT和PI3K在增生型PWS血管中呈阳性,而PLC-γ在结节型PWS皮损中激活。0.5%外用剂型axitinib可以有效抑制PDL激活的AKT/mTOR/P70S6K和SHC-1/MEK/ERK信号通路,从而抑制PDL诱导的早期血管再生。
通讯员:李诚让中国医院
56海归专场年5月28日上午10点,本次年会新开设的特色学术栏目——“海归专场”在会议中心会议室举行,6位曾在海外留学工作多年、回国后在各自专业领域取得瞩目成就的知名专家进行了精彩报告。医院陆前进教授和医院陈翔教授主持了本次学术活动。
医院张春雷教授首先以“皮肤T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为题,对该病的临床诊疗指南以及基础研究前沿动态进行了全面生动的讲解。张教授还特别从表观遗传干预治疗的角度,报告了本团队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AHA治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分子机制研究,引发了听众的极大兴趣。
医院陈翔教授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报告了他领衔在慢性荨麻疹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方面的思路、策略和一系列原创性发现,医院和中南大学在临床大数据系统建设中已完成的系统架构工作,该平台的成功搭建为后续临床资料的收集、汇总与整合管理提供了关键基础。
医院雷铁池教授在留学期间以及回国之后一直致力于研究皮肤光保护的分子机制,对黑素细胞、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之间的精细调控网络以及黑素小体的成熟、转运与转移等机制在光保护中的作用做出了大量创新性研究、探索。他的生动讲授让听众如痴如醉,渐入佳境。
医院王刚教医院团队在“调节性T细胞与银屑病”方面的研究进展。他们首先通过小鼠实验证实了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在银屑病的发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随后通过上百例临床样本证实了Treg细胞在银屑病中并无数量上的改变,而其抑制功能存在缺陷,而数量上并无异常。进一步研究揭示了银屑病Treg细胞功能低下的分子基础,即JNK-stat3通路和AKT-Foxo1通路的异常激活在其中起重要作用。这一发现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能较有希望的新靶点,给现场听众带来了很大启发。
北大一院杨勇教授的精彩报告则围绕“离子通道病”这一专题系统梳理了包括钙通道、钠通道、水通道等一系列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及功能异常与皮肤病的关系,特别是就红斑肢痛症的致病基因——钠通道SCN9A的发现进行了生动、风趣的讲授,并对随后发表的TRPV3基因(Olmsted综合征)、AQP5基因(PPKB)等新致病基因的发现历程娓娓道来,很快点燃了现场听众的热情,年轻医生们踊跃提问,取得了很好的互动。
最后,医院陆前进教授报告了“表观遗传与红斑狼疮”的研究成果,并一改往日严肃的报告风格,以轻松、谈心的形式向青年医生和研究生们讲述了20多年以来从事红斑狼疮研究的心路历程,特别是面对每一次重大选择、重要选题时所作的思考与分析,令在场的听众深受感染的同时,获得了科研思维上的更深层次的启迪。
“海归专场”的首次成功举办,圆满地达到了本场学术活动开设的目的和初衷,即拓宽年轻科研人员的学术视野,让年轻人透过海归专家们对科研事业的执着追求,感受点点滴滴的正能量,获得智慧的启迪。与会听众感到获益匪浅,对专家们的精彩报告予以高度评价。
通讯员:龙海医院皮肤科
57皮肤外科专场5月28日上午10点,会展中心室,皮肤外科专场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会议由北京大学附一院李航教授,中国医院方方教授,中山大学附三院万苗坚教授主持。
会议首先由方方教授介绍皮肤外科疑难病例治疗,在十分钟的演讲中方方教授用实例说话,给大家对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疑难病例诊断、治疗选择提出了宝贵的启示。
中山大学附三院的谢阳博士向大家介绍一例少见的多发性皮肤Rosai-dorfman病例并对该病进行了文献复习。对诊断和多种治疗手段的选择给出了建议,提出了问题。
李航教授讲授了皮肤外科诊疗中可以应用的影像学设备分类,及各种影像设备各自的优缺点。指导各位医师在日常临床工作中用好影像设备,帮助医师更好、更精准地开展治疗。
本专场发言医院陈明懿医师,四川大学医院薛斯亮医师,医院张舒医师,医院邓军教授,昆明医学院附院汤旸教授,医院吴敏智教授,医院赵涛医师,医院庄乐医师。
各位发言者的演讲深入浅出,内容新颖而实用,深受与会代表好评!
通讯员:薛斯亮四川大学医院皮肤科
58病理学组专场病例展示与讨论1(第六场)
年5月28日下午14:00-16:00,在会展中心会议室进行病理学组第六个专场学术活动,医院曹双林教授、医院韩建德教医院卢宪梅教授主持。
首先是医院杨希川教授作题为“代谢障碍性疾病—从临床到病理”专题演讲,很多皮肤病皮损表现都是代谢障碍引起的,种类较多。杨教授以临床图片、病理特征及特殊染色向与会代表展示并详细讲解了高脂血症、血管角皮瘤、淀粉样变、胶样粟丘疹、类脂质蛋白沉积症、卟啉症、通风石、钙沉着症等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线索,以及皮肤损害与系统疾病的关系,杨教授的精彩演讲让在座学员收益匪浅,进一步加深了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接下来包括余晓玲、陈声利、于世荣、黄晓燕、赵玉昆、钟连生、张伟刚、王瑞云、居哈尔、王小坡等优秀医师分别为与会代表展示和分享了“原发于皮肤的ALK阴性系统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透明细胞丘疹病、微静脉血管瘤、伴IgA球蛋白增高的渐进性坏死性黄色肉芽肿、组织病理表现为脂膜炎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Lucio麻风、泛发性毛囊角化病、特殊表现的皮肤结核、获得性多发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症”等病例。
曹双林教授、韩建德教授和卢宪梅教授对展示的病例均进行了精彩点评和讨论,让与会代表尽情享用了这份病例讨论大餐。
病例展示与讨论2(第七场)
年5月28日下午16:00-18:00,在会展中心会议室进行病理学组第七个专场学术活动,由新疆医院普雄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李慎秋教授和中国医院姜祎群教授主持并进行精彩点评。
首先是医院杨希川教授作题为“原发性皮肤黏蛋白病—从临床到病理”的专题演讲,详细展示了肿胀型红斑狼疮、结节性皮肤狼疮黏蛋白病、泛发性黏液样水肿、黏液水肿性苔藓、局限性丘疹黏蛋白病、毛囊性黏蛋白病等的临床及病理诊断线索,并讲授了黏蛋白产生的机制,让在座学员进一步加深了对黏蛋白病的认识。
接下来包括于聪、王岚琦、张杰、张士发、张馨月、刘苏俊、李琛、刘明明、张欢、姚贵申等优秀医师分别作题为“持久性隆起性红斑、冷球蛋白性寒冷性荨麻疹、表现为轻度萎缩性斑片的隆突性纤维肉瘤、外生性黑素瘤、IgG4相关性疾病继发渐进坏死性黄色肉芽肿、组织样麻风瘤、疣状瓶霉所致皮肤着色芽生菌病、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假性卡波西肉瘤、恶性萎缩性丘疹病”等疾病的精彩演讲,展示了众多少见、典型病例。
最后由姜祎群教授带来了“耳廓增厚表现的一组疾病”,姜教授向与会代表展示并详细讲解了耳部皮肤Rosai-Dorfman病、耳廓假性囊肿、耳象皮肿、耳廓化脓性软骨膜炎、复发性多软骨炎、结节性耳轮软骨炎、耳部弹性纤维性结节等一组少见病例,通过对临床和病理照片的展示,让与会代表进一步认识了耳部发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通讯员:张德志新疆医院皮肤性病科
59长江学者论坛第二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长江论坛”于北京时间年5月28日14时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会议室正式召开。大会由中国皮肤病学界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高兴华教授,陈翔教授,以及非皮肤学界长江学者,来自第四军医大学的杨安钢教授主持。
大会伊始,高兴华教授致以简短的开幕辞。随后,邀请皮肤学界首位院士:陈洪铎院士对中国皮肤学界长江学者们的教育发展经历以及科研成就做以总结,并对现场皮肤学界同僚们致以殷切期望。
紧接着,廖万清院士向大家带来”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科研之路”的主题演讲。廖院士列举达尔文,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费莱明等历史上为科学界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的科研实例,向大家讲述科学研究的三种类型,即“攻关型”、“挑战型”、“机缘型”。随后廖院士通过讲述自己在真菌学领域取得的发现向大家传授在临床工作中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与原则。廖院士的发言让在座的每一位临床及科研工作者都受益匪浅。
接下来,由来自医院的长江学者夏昆教授为大家带来“疾病基因组学与精准治疗”的专题演讲。演讲中,夏昆教授详细地解读了“精准医学”的定义、由来与发展。通过讲解国外相关研究进展向大家展示国际精准医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并且结合自身关于“孤独症的疾病基因组学”的研究实践,向大家展现了中国当下精准医学研究的现状,以及精准医学在临床中的重要价值。
随后,来自医院的长江学者杨安钢教授为大家带来了“肿瘤转移的表观遗传调控与免疫治疗”的专题报告。报告中杨教授通过Her2相关信号通路等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例向大家详细讲解了包含单克隆抗体治疗,细胞免疫治疗,细胞因子治疗等临床常用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以及其原理,为皮肤科医生们带来了一场免疫学知识盛宴。
紧接着,来自辽宁医学院的长江学者何绍衡教授为大家带来“肥大细胞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专题演讲。何教授结合自己对肥大细胞,P物质在特应性皮炎(湿疹),慢性荨麻疹等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思路,也为在场皮肤病研究者们带来提示,引发深思。
最后,由同样来自医院的新晋长江学者李春英教授为大家讲解“内质网应激调控CD8+T细胞皮肤迁移—白癜风发病新机制”。报告中,李春英教授通过分享自己科研团队关于应激、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内质网UPR对CD8+T细胞皮肤迁移并杀伤黑素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提出并探讨了一种全新的白癜风发生机制,拓展了大家的思路与视野。
大会最后由陈翔教授做以简短探讨和评价,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第二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长江论坛”胜利落幕。
通讯员:孙宇哲中国医院皮肤科
CSDCMA资讯平台原创资讯,欢迎转发,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分会宣传中心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shis.com/xycr/2132.html